香港年度文化盛事「中華文化節2025」逾280項表演藝術節目及延伸活動展現千載華夏文化
第二屆「中華文化節」於今年六月至九月舉行,匯聚內地及全球頂尖藝人和藝團來港演出並進行文化交流,舉辦超過280場表演藝術節目。其中包括康文署品牌項目「中國戲曲節」的精選劇目,以及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本地優秀作品,還有與多個本地藝術組織合作製作的節目,涵蓋音樂、舞蹈、跨媒體、戲劇、電影、展覽、講座、藝人談及大師班等多種形式,是香港重要的文化盛事。
延續首屆「中華文化節」特色,「中國戲曲節」成為「中華文化節2025」的重要一環。今年的節目涵蓋京劇、越調、秦腔、越劇、粵劇和崑劇,有多個著名劇團及藝術家的節目上演。除了中國國家京劇院,還包括河南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團、紹興小百花越劇團和浙江京崑藝術中心(崑劇團),並雲集京劇藝術家于魁智和李勝素、越調傳承人申小梅、秦腔藝術家竇鳳琴、譚建勳、屈巧哲、王新倉、齊愛雲和張濤、以及越劇名家吳鳳花、吳素英和陳飛等多名中國戲劇梅花奬得主。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有多個劇目選演取材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由粵劇名伶阮兆輝擔任藝術總監的《三氣周瑜》和《長坂坡》取材自《三國演義》,將在7月26日至27日上演。作為傳統經典粵劇「古老戲」,粵劇版《三氣周瑜》近二十年瀕臨失傳,為報答先輩之授業,阮兆輝近年積極排演此劇,並齊集本地粵劇界老、中、青三代精英,承傳珍貴的傳統。

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同樣取材自四大名著,將在8月8日至10日上演。《紅樓夢》是齣守正創新的舞台精品,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為主線,從「十二金釵」視角重構劇情,十二舞段各有題名,串聯成動人的故事,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致敬,亦以年輕一代視角對民族文學經典進行重新演繹。

「中華文化節2025」有不少以經典文學為根源,以不同藝術形式為載體的節目。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帶來的《四世同堂》改編自老舍同名長篇小說,將在7月4日至5日上演。該劇由現任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導演,自2010年首度登上舞台,15年已走過70多座城市,累計演出場次超過400場。演出將由男演員段奕宏擔任說書人,張露、徐衛、陶虹等演員主演。因為演出太受歡迎,供不應求,現每場加推包括視線受阻的座位共83張門票。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樹和製作茶葉的國家,「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在2022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特設的「茶文化」系列,早前已舉行前奏節表演,由國際作曲家兼指揮家譚盾擔任藝術總監的「譚盾WE-音樂節」便是系列節目之一,與樂迷共品茶韻。「茶文化」系列還有將在7月18日至20日上演的粵語舞台劇《茶馬古道‧斷龍吟》,以及將於7月27日至8月6日舉辦《茶的歷史與藝術》展覽。此外,亦設有講座和示範活動,從不同角度展示中國茶文化的底蘊與魅力。
「中華文化節2025」還將呈現更多精彩的節目和活動,讓市民和旅客在香港的多個文化藝術表演場地盡情欣賞各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優秀項目,充分感受濃厚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