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傳藝·尋古知新》戲台銀幕雙棲傳奇羅家英 笑談藝海70載

他不僅是深得人心的銀幕笑星,更是遍演世界的粵劇大師!昨晚(2日)《大師傳藝·尋古知新》的「粵劇趣味」講座上,羅家英妙語連珠,帶觀眾穿梭台前幕後,回顧其70載戲劇與電影的跌宕起伏,細品其中百味。除了連番逗趣的幕後軼事,家英哥更分享了入行多年的智慧結晶,無論粉絲還是粵劇、電影愛好者,都收穫滿滿。

《大師傳藝·尋古知新》系列講座為「中華文化節2025」節目之一。出席是次講座的嘉賓包括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中國戲劇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京崑劇場藝術總監鄧宛霞女士,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周佩貞女士,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香港粵劇教育工作者、曲藝界資深演員黃綺雯女士,深圳市公共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吳賽鋒先生,深圳市公共文化促進會藝術顧問、粵劇粵曲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肖柱榮先生等。

羅家英的台前形象深入民心,但其早年的耕耘故事,或許鮮為人知。家英哥出身粵劇世家,6歲起便在父親、叔伯的嚴格督導下苦練,打下扎實功底。他笑言自己讀書時「逢二進一」,唯獨體育和語文拔尖。「兒時還要幫父親打點農場,經常要幫忙挑水、清理牢籠,不僅打造了一身好筋骨,挑水時為了不灑水,還讓我領悟了走圓台的平衡力。」語文好則歸功於愛看「公仔書」和武俠小說,「雖非名著,但看得多,自然懂得故事結構和橋段好壞。」後來接觸莎士比亞譯本,未滿20歲便萌生改編莎劇為粵劇的大膽想法。有志者事竟成,他日後成功將《李爾王》化作《李廣王》,《馬克白》變身《英雄叛國》,讓東西方戲劇碰撞出新火花。

19歲便擔綱文武生,家英哥在星馬歷練多年。「萬事從小做起,觀眾多是『工廠妹』,常演淩晨的『天光戲』。但我當年也是草根,為基層演出,反而輕鬆自在。」憑藉多年的歷練,加上瀟灑自如的粵劇功架,家英哥步步高升,1973年返港後成立英華年劇團,與李寶瑩、梁醒波、靚次伯、關海山、任冰兒等名伶合作,演出《蟠龍令》《活命金牌》等經典,奠定他在香港粵劇界的地位。其後,他與李寶瑩合組大群英劇團,將粵劇帶向世界各地,而1988年與汪明荃伉儷情深組成的福陞粵劇團,更成為梨園佳話。

談及家英哥的藝術成就,不得不提他的影視形象。1993年參演成龍電影《重案組》,開啓了他的演藝之路。該劇獲多項香港金獎像提名,當時還是自由身的家英哥被邀上台介紹電影。「大會有安排講稿,但我一看便覺乏味,心想:我今晚出場一分鐘,講得好又是一分鐘,講得不好又是一分鐘,還不如讓我自由發揮,反正我懂得『爆肚』(即興表演),典禮又是現場直播,誰也攔不住!」結果這份果敢,讓家英哥一分鐘成名。講座台下掌聲雷動,宛如當年盛況重現。家英哥亦因此結識導演鄭丹瑞,並應允出演《姊妹情深》中的大法官。「為了展現官威,我端著大老倌的氣勢出場,自覺威風——怎料電影首映夜,卻引觀眾哄堂大笑。起初還覺得納悶,但後來醒悟:原來老倌氣派和時裝劇大相徑庭的碰撞,就是喜劇。」家英哥表示,當時一位副導演,名字不記得了,但他的一句話醍醐灌頂,讓他印象深刻:「他説,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是驚喜。」

笑聲與掌聲交織的夜晚,羅家英用他獨特的幽默與真誠,將70年的汗水、智慧與熱愛娓娓道來。無論是童年農場挑水悟出的戲台功夫,年少改編莎劇的雄心壯志,還是影壇「爆肚」一分鐘成名的戲劇性轉折,都透着一股源自生命韌性的豁達通透。當晚的觀眾,不僅收穫了笑聲,更見證了一位藝術家如何在歲月流轉中,始終保持着那份讓傳統煥發新意的赤誠與活力。

接下來的《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邀請到閻惠昌、李暉、蔡履平、陳美齡及容浩然等名家,圍繞太極、音樂、書法、陶瓷及藝術教育等豐富主題,與觀眾展開深度對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