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影荷風——消夏雅集」於集古齋舉行

「荔影荷風——消夏雅集」展覽由即日至2025年7月14日於集古齋畫廊舉行。展覽分為三個章節,分別是以荔枝為主的蔬果清供小品——「荔香千年」、不同年代藝術家筆下的荷花百態——「荷風夏韻」以及夏日川溪山澗間的清涼意趣——「川行清涼」。

荔枝,自漢唐驛道穿雲而來,承載着「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傳奇,亦承載着嶺南風物與中華文明的千年對話。在「荔香千年」章節中,張九齡的「百果之中無一可比」讚其珍奇,蘇軾更以「日啖荔枝三百顆」抒其酣暢。荔枝不僅是嶺南水土的饋贈,更是文人筆下的詩意符號,入畫的夏果象徵著華夏文化基因的深刻體現。藝術家以水墨為媒,將荔枝的圓潤與枝幹的蒼勁凝於尺幅之間,探索其形神之美與嶺南精神的共生關係,皆以獨特的藝術視角,詮釋這顆朱果背後的人文溫度與精神哲思。

荷花自《詩經》「山有扶蘇」的質樸詠歎中生長,至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哲思裡昇華,素來為中國文人偏愛,其瀲灩紅裳與碧葉連天的意象,既是炎夏中的一抹清涼詩意,亦是東方美學中「天人合一」的精神投射。無論色彩形態如何變換,荷花始終是藝術家心中不染塵埃的精神原鄉。「荷風夏韻」章節的佳作包括:黃君璧的《紅荷圖》、牛鵬飛的《荷花翠鳥》、吳佰如的《荷塘消夏》等等。

山水畫作如同流動的避暑長卷,皴擦勾勒的山石肌理間,潺潺溪流與蒼翠林壑相映成趣,構建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清涼秘境。在「川行清涼」章節中,古今畫家跨越時空的筆墨對話,從「萬山煙靄」到「江南新綠」,共同譜寫「清涼」的主題變奏。文人畫家總能在千峰競秀、萬壑爭流間,開闢出一條通往沁涼的精神蹊徑,因為「清涼」從不囿於物理意義上的溫度,更是心靈上的澄明之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