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傳藝·尋古知新》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開講 傳統中樂的時代奔流

自1977年奏響第一聲,香港中樂團已走過48載春秋。在現任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的帶領下,樂團不斷在傳統的根基上探索中樂的當代活力。在星期三(9日)晚的《大師傳藝·尋古知新》系列講座上,閻惠昌以「中樂人生——傳統創新與跨文化交流的藝術實踐」為題,透過梳理樂團1977至2025年的歷程,以及樂團的即席演奏示範,揭示傳統中樂如何在當代煥發新生。

講座為「中華文化節2025」系列活動之一。出席是次講座的嘉賓包括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余昭科先生,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董事局主席錢敏華博士,華中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沈誠先生,香港中樂協會理事長古星輝先生,香港演藝學院中樂系主任張重雪女士,香港中樂團客席常任指揮、無錫民族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孫鵬先生,香港中樂協會副會長黎漢明先生,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音樂事務處高級音樂主任郭建明先生,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劉雯雯女士等。

閻惠昌教授以「傳統是種子,創新是生長的姿態」開宗明義。1997年他執棒後確立16字藝術方針「植根傳統、銳意創新、不拘一格、自成一體」,既深耕《周·秦·漢·唐》等呈現中華傳統內涵的曲目,更以AI技術重現陳百強歌聲,在《今宵多珍重》音樂會中實現跨時空對話。「樂團意在打破大眾對中樂的刻板印象,讓年輕人發現傳統並非標本,而是奔騰江河。」閻教授表示。現場播放的《精·氣·神》選段,展現了樂團如何創新詮釋傳統哲思。這部無旋律、僅憑音色與氣息表達中華文化「精氣神」內涵的作品,其創作者曾預言是「寫給20年後觀眾」之作。「然而作品面世不到20年,我們已攜其環遊世界,各地觀眾均心領神會,給予好評。」

樂團的「文化跨界」實踐同樣震撼世界舞台。融太極之韻的《極》、納昆曲之美的《月滿長生殿》、編鐘對話管風琴的《鐘樂和鳴盛世華章》,皆吸引了不同藝術類別的愛好者,並向其展現中樂的獨特魅力。閻教授憶述,樂團足跡遍及五大洲,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卡內基音樂廳、北京國家大劇院等殿堂級場館演出均廣受歡迎,「簽名會上,外國觀眾常急切詢問何時再來。」但他強調,成功的跨界建基於本身精湛的中樂之上:「只有『本行』做得好,才能製作出有質量的跨界作品。」

而「本行」的延續與發展,關鍵在於人才培育。閻惠昌指出,過往中樂指揮多具西方交響樂背景,但缺乏正規中樂教育。為此,香港中樂團發起並持續主辦國際中樂指揮大師班、大賽及高峰論壇,為新銳指揮提供實踐平台,積累職業樂團指揮經驗。同時,樂團打造「心樂集」平台,專注培育作曲新血,20多年來選拔新作、舉辦音樂會,讓青年作曲家發光發亮。閻教授表示:「只要有創意的優秀作品都會接納。」至今委約作品已逾2400首,成效卓著,更培養出梅廣釗、伍卓賢等樂壇中堅力量。

樂團亦緊貼時代步伐,融科技於藝術,開發港澳首座5G演奏廳,實現高清低延遲直播,為觀眾帶來沉浸式音樂體驗;並打造取代傳統蟒皮的環保胡琴,解決音色不穩、保育與過海關難題。閻惠昌並邀請樂團署理二胡首席徐慧及胡琴聯合首席兼中胡首席毛清華,即席帶來環保胡琴演奏示範,展現傳統中樂在現代社會中的新路徑。

閻惠昌教授近兩小時的講述與樂團的精彩示範,不僅是一場藝術歷程的回顧,更是一幅中樂當代發展的藍圖。從深植傳統土壤汲取養分,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創新與跨界,再到悉心澆灌人才培育的根基,並以科技賦能拓寬藝術邊界——香港中樂團近半世紀的探索,持續譜寫着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篇章。

接下來的《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邀請到李暉、蔡履平、陳美齡及容浩然等名家,圍繞太極、書法、陶瓷及藝術教育等豐富主題,與觀眾展開深度對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