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聯參與「中華文化節2025」之《古風·今咏》經典文學 × 當代舞蹈千年文魂化翩躚舞影 共赴時空詩宴
昨晚(23日),《古風·今咏》經典文學 × 當代舞蹈首場表演假沙田大會堂演奏廳舉行。演出匯聚本地多個頂尖專業舞團及優秀民間藝團,精選《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桃花源記》《詩經·國風》《木蘭辭》等文學瑰寶,透過先鋒編舞理念與多媒體科技,構築跨越時空的舞蹈盛宴,引領觀眾沉浸於千年詩意的流動宇宙。此節目為「中華文化節2025」香港文聯主辦的重點項目之一。

參演舞團陣容鼎盛,集結香港舞蹈團、城市當代舞蹈團等本地頂尖專業舞團,以及香港舞蹈聯會、香港舞蹈總會、星榆舞蹈團、未景之業舞蹈劇場、曉舞蹈、雲海藝術團、美諾諦詩舞蹈工作坊等優秀民間藝團。主創團隊亦匯聚本地精英力量,由藝術總監冼源領銜,總策劃童小紅、營運總監羅耀威、總導演李艾琳坐鎮指揮,聯同執行導演李涵、陳磊、曾稑宸、王麒暢,以及編導楊雲濤、桑吉加等多位本地知名舞蹈家與編舞家,憑藉豐厚經驗與創意才華,傾力打造大型舞台精品。

是次演出以中國古典經典文學為根源、當代舞蹈為載體,編織成七重意境交疊的舞蹈詩學。序章《停格中的塑像》以城市當代舞蹈團肢體語彙,提煉亞里士多德鉅著《修辭學》中「道」與「情」的哲思碰撞,在動靜之間描繪出身體的詩意。《紅影疊境》抽絲《紅樓夢》太虛幻境,在古今交錯的平行時空中,黛玉、寶玉、寶釵等經典人物躍現舞台,以流動舞影詮釋無常的命運棋局。《夢·桃花源》借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及莊周夢的奇思妙想,舞出世人追尋樂土的不朽心願。《梁祝千世情》重塑梁祝化傳說,以當代視角再現凄美情緣,舞袖翻飛間呈現跨越千年的「蝴效應」。 《思思·水伊人人境》從《詩經·國風》開篇之作《秦風·蒹思》提煉「在伊一方」的永恆追尋。舞者以身體為筆,於舞台的三維空間中書寫對河畔人人的幽思,猶如漣漪層層盪開。花木蘭的巾幗史詩,在《舞說木蘭》選段<旌旗獵獵>以剛柔並濟的戰舞重生,刀光劍影間劈開性別枷鎖。終章《古風·今咏》之<風之遺韻>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靈感,將傳統祭祀儀式化為現代舞步,重組文化基因,完成古今輝映的史詩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