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蒼生」非洲攝影講座 余炳有主講分享40年遊獵逐影經驗

非洲大地幅員遼闊,從遮天蔽日的叢林,到浩渺無垠的草原,再到奔流不息的河川,無不蘊藏着令人屏息的生態奇觀,吸引各地大量攝影發燒友前往。然而生靈萬象各具脾性,攝影師應如何因地制宜,捕捉決定性的瞬間?由香港攝影學會主辦的「大地蒼生」非洲攝影講座早前(25日)假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舉行,邀得本地攝影家余炳有,分享他縱橫非洲數十載的珍貴經歷,並以數百張別出心裁的攝影作品,帶觀眾神遊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

余炳有擁有40年的豐富攝影經驗,為索尼世界攝影大獎2013冠軍得主,並榮獲英、美及世界各國多項國際級攝影比賽的獎項。余氏自1985年開始周遊非洲各地,捕捉大自然的獨特瞬間——展翅的蜂虎鸟、奔馳的花豹、浮水的河馬,都成為他鏡頭下的「模特兒」,每一幀畫面都承載着非洲大地的心跳。不過最令人贊嘆的,是他拍到了常人看不到的畫面。其作品中,一系列動物眼睛大特寫尤為震撼,大至長頸鹿,小至蜥蜴,無不囊括。那些罕為人見的奇珍異獸,在相片里竟變得觸手可及。與牠們清澈眼眸的對視,甚至能窺見世界的倒影,直視動物眼中的天地。這不僅啓發筆者,重新審視生態攝影之本:非徒將動態畫面定格留存、將生物化為相簿中的「標本」,而是要在靜止中,看見生命的奔騰。

 

講座上,余炳有利用多幅精心拍攝的作品為例,分析取景、構圖、光影等實用技巧,並配以有趣的動物知識。遊歷非洲十多年,余炳有早已摸透當地動物的各種習性,用鏡頭捕捉牠們的蹤影游刃有餘。他向觀眾解囊分享:為了避開其他體型更大的頂級捕食者,豹喜歡在樹上進食、休息,可以在高處找到牠們;若想拍攝獅子幼崽,推介每年4至5月前往;追蹤動物大遷徙,地勢較高的坦桑尼亞會比肯尼亞更優,拍出來的場面更壯觀……掌握動物的行蹤固然有助拍攝,但要捕捉心中理想的畫面,更重要的是事前的部署。月份、地理、晝夜都會影響動物的出沒與拍攝的可能性。余氏表示,每次非洲之旅都會花上一年時間規劃,「一定要知道自己想拍什麽,才有機會成功。比如你想拍追逐捕獵的畫面,就要提前練好『Pan鏡』(搖鏡)。」計劃或會趕不上變化,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兩個多小時的講座,恍如一場穿越時空的壯遊,台下觀眾均沉醉其中。余炳有不僅傳授了捕捉野性之美的技術,更透過一幅幅撼動人心的影像,傳遞了對非洲大陸的熱愛。這場「大地蒼生」之旅,無疑為每位嚮往非洲秘境的攝影者與旅人點亮明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