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聯參與的「中華文化節2025」:《茶的歷史與藝術》展覽正式開幕
昨日(27日),備受矚目的《茶的歷史與藝術》展覽在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隆重開幕,展期至8月6日。本次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香港會員總會(香港文聯)主辦,廣州市瑞豐茶文化博物館、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協辦,並由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著名歷史文化學者鄭培凱教授擔任策展顧問。

展覽以「沉浸式文化體驗」為核心,通過多個主題展區中的實物、場景還原和互動體驗,立體呈現茶從神農時期到當代的演變軌跡。此外,展廳還設品茗區和聞香體驗區,讓參觀者隨着氤氳茶香踏上探源之旅,用感官體驗茶的魅力。開幕當天亦設有講座,邀得策展顧問鄭培凱教授與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楊孫西博士對談,帶觀眾多角度探索了中國茶文化的底蘊與魅力。

展覽設有多個主題展區,系統梳理茶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影響。其中,「茶史溯源」單元將追溯茶的起源與發展,從約6000年前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茶樹根,到西漢「武陽買茶」的古老記載,再到唐代茶聖陸羽與《茶經》的問世,以及宋代點茶技藝的精妙,全面展現中國茶業從藥用、食用到飲用的演變過程。

「大灣區茶事」是另一亮點單元,勾勒出大灣區茶文化面貌,以及茶與粵港澳地區的深厚淵源。該單元重點呈現「廣東茶樓」這一重要文化現象。廣東茶樓不僅是飲茶品茗之地,更承載着嶺南人的社交生活與飲食文化,構建大灣區獨特的社會風景。而「廣州十三行」的茶貿易歷史也是該單元的亮點。作為清代重要的對外貿易窗口,廣州十三行在茶葉輸出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推動了大灣區茶葉走向世界,成為連接東西方茶文化的重要橋樑。參觀者能透過豐富的史料,認識茶與大灣區一直以來的緊密聯繫。
「茶傳四海」單元則聚焦茶的對外傳播,通過陸上絲路、海上絲路、茶馬古道、萬里茶道等多條路徑,呈現茶如何跨越山川海洋,融入世界多元文化。無論是伴隨鄭和下西洋遠航的茶香,英國最早售賣茶葉的卡洛拿咖啡館,還是東南亞娘惹美食中的肉骨茶,都見證了茶在全球範圍內的文化適應與創新。
「茶撼世界」單元深刻揭示茶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展品將展現茶葉貿易如何成為英國工業革命的催化劑,以及導致美國獨立戰爭的「波士頓傾茶事件」等。據記載,1800年從廣州運往美國的茶葉已達1781噸,到1840年更是攀升至7670噸,足見茶在早期中美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茶與健康」單元從科學的角度,闡釋茶葉的保健奧秘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養生價值。該單元將深入剖析茶葉中富含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鹼等多種成分,揭示其抗氧化、强心、提神醒腦等已被現代科學廣泛研究的健康功效。展區特設「聞香」體驗裝置,邀請參觀者透過嗅覺感受六大茶類的獨特香氣與特性,從香中識茶,開啓與茶的身心對話。

茶不僅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更已成為全人類的文明記憶。這場展覽將為參觀者開啟一扇窺見茶葉背後燦爛文明的窗口,讓人在一葉茶香中,滋養心靈,沉澱哲思。如有興趣參與後續研討會、講座、茶藝示範及導賞團,可於香港文聯官網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