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在港首辦個展「淚之重」 展示系列繪畫雕塑及影像作品

3月17日至4月30日,豪瑟沃斯香港將舉辦展覽「威廉.肯特里奇:淚之重」,展示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一系列繪畫、雕塑及影像作品。展覽由豪瑟沃斯與古德曼畫廊(Goodman Gallery)合作策劃。這是肯特里奇在香港首場個展,亦是豪瑟沃斯與這位現居南非約翰內斯堡藝術家首次合作。

展覽標題取自一件同名新作。這幅六米寬的三聯畫以非洲地圖與歷史文獻拼貼為背景,人物剪影在其中列隊前行。短語「淚之重」曾反覆出現在肯特里奇的作品中,並不斷循環、演變。這些語句「是待解開的謎語,在意義浮現的邊緣徘徊。這些句子碎片取自多年來曾在其他作品中使用過的詞語庫。有時,它們會被拿出來進行重新組合。」

三聯畫中的人物剪影就像不同作品裡的詞語,同樣可見於展覽中的四件掛毯新作:《演說家》 (Orator,2021)、《紡紗人》(Spinner,2021)、《技工》(Mechanic,2020)與《科萊奧尼》(Colleoni,2020)。自2001年起,肯特里奇開始與瑪格麗特.史蒂芬斯(Marguerite Stephens)位於約翰內斯堡郊外的編織工作室合作,將他的藝術創想轉化為手工馬海毛掛毯。

是次展出的掛毯系列中,激光切割的人物剪影立於中國河北省的政治區劃公路的地圖前(約1950-1970)。藝術家在二十年前購買這套中國地圖,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時機使用它。掛毯上集結多重時間與地點,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河北省地圖與人物剪影,偶爾還穿插顏料標記與拼貼的痕跡,創造了一片用於詰問與懷疑的空間。

掛毯《科萊奧尼》(2020)中的人物剪影是巴托洛梅奧.科萊奧尼(Bartolomeo Colleoni),15世紀的威尼斯總督兼僱傭兵。其描繪方式與意大利藝術家卡斯蒂廖內(Castiglione)在18世紀繪製乾隆皇帝的手法相似。馬背上的形象在肯特里奇的作品中時常出現,體現了他對英雄氣概──通過把他們放在馬背上、並在馬下面加上基座來突出光輝雄偉的形象──以及隨後這些不朽形象的崩塌、衰敗與毀滅的反思。此處,作品中的馬匹由看似各異的材料組成,對這種英雄形象提出質疑。

而《梯馬》(Ladder Horse,2021)以木質材料(包括梯子腿)組裝而成,不僅是對形式的簡化,也再次以馬匹的形象提出對英雄主義的質疑。

同時展出的還有一系列2021年創作的澆鑄青銅雕塑,由約翰內斯堡的馱馬製造廠(Workhorse Foundry)鑄造。其中一些雕塑是對包含四十件小型青銅雕塑的作品《草書》(Cursive,2020)的放大演繹。整體來看,這些符號組成了藝術家作品的立體詞彙庫。起初,這些圖像以字典頁面上的鋼筆畫與剪紙的形式出現。肯特里奇嘗試將字符與符號的圖像轉換為雕塑,探索書架上不同的排列組合與漸進關係──排列順序不同,作品的解讀也會不同。而這組七件更為大型的青銅作品,即為其中一種潛在涵義與關聯的組合。對於肯特裡奇來說,字符青銅作品本身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可以被視為一種自畫像。「正如自我的定義,其實是我們所有關聯事物的集合,它們等待着當世界與萬物靠近時與它們產生聯繫。」

展覽還將展出一件創作於2020年的影像作品《女先知》(Sibyl)──這件作品源於他2019年的歌劇《等待女先知》(Waiting for the Sibyl)。歌劇受羅馬歌劇院(Teatro dell’Opera di Roma)委託,並與作曲家南蘭赫拉.馬藍谷(Nhlanhla Mahlangu)與卡爾.謝波德(Kyle Shepherd)共同合作完成。《女先知》集結了貫穿展覽的許多人物、符號與短語,它們在翻動的書頁中閃現,並伴隨着令人難忘的配樂。工人的形象以藍曬印法再次出現。樹木圖畫、起舞的女先知、被抹去的文字、家用物品與抽象的形狀,穿插着手繪的樹葉圖案。影片的文本摘自歌劇劇本,其中涵蓋詩作、非洲諺語的譯本,以及專門為歌劇創作的台詞。「黎明將不止一次地破曉」、「萬物與想像有所不同」、「我們的希望在何方?」、「你永遠不會見到那座城市」──這些句子出現,又隨後消失。

作品受到庫麥女先知(Cumaean Sibyl)的啟發──在古希臘文化中,庫麥女先知為人們答疑解惑,將答案寫在隨風消逝的橡樹樹葉上;而在肯特里奇的影片裡,翻動的書頁形成變幻的圖案,反映着命運與生死。肯特里奇說,「貫穿作品的主線是我們逐漸意識到,原來算法(algorithm)即是當代的女先知。算法比我們更了解自己,以及更通曉我們的命運。」

關於藝術家

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1955年生於南非約翰內斯堡,現今仍於此居住及工作。他在成長過程中目睹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分崩離析。他的父親是一位人權律師,這也影響他在年幼時期就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1978年,他在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獲得政治與非洲研究學士學位,以及約翰內斯堡藝術基金會的藝術文憑。在基金會中,他師從著名南非藝術家比爾.安斯利(Bill Ainslie)。為了成為一名演員,他於1981年前往巴黎賈克.樂寇國際戲劇學院(L’Ecole Internationale de Théâtre Jacques Lecoq)學習默劇與劇場編導。

在70至80年代的風格形成時期,肯特里奇做過作家、導演、舞台設計、人偶師和演員。三十歲時,他已經開始將自己的戲劇雄心融合在對繪畫創作的全新興趣中。他轉向碳筆繪畫,因為只需用佈就可擦掉原有痕跡,不假思索地改變筆觸。他發現利用碳筆的這種特點,他能夠自由地隨心創作,不斷重新定義、改變自己的作品。

受繪畫過程的啟發,肯特里奇開始製作定格影片,在新表現主義與德國電影風格的影響下,拍攝自己的作畫過程。這些影片繪畫──或者說繪畫影片──遊走於靜默與運動之間的懸停中。肯特里奇完全拋棄了劇本與分鏡,對創作對象本身的自然形成過程持開放態度,呈現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很多影片繪畫都受到了南非社會政治變化的深刻影響。1989至2020年間,肯特里奇不斷擴展名為「繪畫預測」 (Drawings for Projection)的短片系列,作品追蹤了礦業大亨索和.艾克斯坦(Soho Eckstein)、他的夫人以及她的情夫菲利克斯·坦特包姆(Felix Teitlebaum)在種族隔離最後十年的故事。

肯特里奇的作品已被許多大型美術館永久收藏,並在全球舉辦多次個人展覽,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倫敦白教堂美術館、哥本哈根路易斯安那美術館、馬德里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巴塞爾美術館、非洲當代美術館、開普敦諾瓦爾基金會等。他曾獲得耶魯大學與紐約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其他讚譽還包括:京都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榮譽院士、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費爾特里內利獎以及高松宮世界文化繪畫賞等。

「威廉.肯特里奇:淚之重」展覽

日期:2022年3月17日至4月30日

時間:星期二至六11:00-19:00

地點:豪瑟沃斯畫廊(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15-16樓)

來源:橙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