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灣區」新舉措:粵劇傳承基地進古村古祠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非凡在蓮塘村祠堂內給孩子們教授粵劇技藝。

在有着700多年歷史的廣州黃埔蓮塘村,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非凡建立了粵劇傳承基地,親自為村裏的粵劇少年傳授身法、講習技藝。孩子們從文化傳承中汲取營養,粵劇課堂更加鮮活,古村新韻讓村民和慕名而來的市民受用良多。記者走訪中了解到,這只是廣州黃埔活化「十古」文化遺存的一個縮影。近日,黃埔區九佛街第三場「九佛九人談」活動舉行,圍繞「十古」保護,規劃專家、文化學者、街道幹部、村民代表交流思想,建言獻策。

「九佛九人談」活動上,專家、村民、政府部門代表等坐在一起暢談古村保護與活化。

村民與專家共同探討古村保護與活化

所謂「十古」,即古村、古樹、古屋、古廟、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橋、古碼頭等十類古遺存。今年以來,黃埔區對轄內十類古遺存的文化歷史信息進行系統梳理、挖掘,用講故事、展畫卷、樹舞台等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古遺存加以活化利用。

「九佛三個傳統村落都有這樣的共性,就是『山、居、塘、田』是一個完整的保護體系。在下一步城市開發建設中,要保證基本山居的模式延續下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炎說。

同樣有着700多年歷史的長洲街深井古,粵港澳居民喜愛的「深井燒鵝」便源於此。在深井古村微改造項目實施之前,街道成立了由學者專家、社會組織、職能部門、村民共同參與的「深井共同締造工作坊」,探索老舊小區微改造與傳統村落保護之間最大限度的平衡。如今,改造後的深井不是一個旅遊區,而是以創意產品研發、教育講學為主導的「大學生文創基地」、休閒體驗為輔的「慢生活島」。

一樹一檔「一張圖」 二維碼上故事多

古樹幾乎是古村的標配。據統計,黃埔區登記在冊的古樹名木數量為5208株,約佔廣州市古樹名木總數的53%,約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後。隨着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城市環境與群眾需求之間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尤其是自然村落房前屋後大齡果樹保護移植問題迫在眉睫。

去年12月,《廣州市黃埔區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其中明確「開展古樹名木的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應用三維GIS信息技術,建立一樹一檔「一張圖」,全區古樹全部納入古樹名木電子地圖系統。

圖為蓮塘村的古橋,戲劇愛好者在橋上即興表演。

專家:文化遺存傳承保護要挖掘更多故事

在黃埔區701處十類古遺存當中,蓮塘村的古遺存佔了36處。除古樹外,這裏有最早始建於宋代的12口古井,建於清代的時四陳公祠,以及鴻佑家塾、秀昌書舍、友恭書室等嶺南特色古建群落和2條街、11條巷道,還有20世紀50年代建成的青蓮戲台。

古遺存經過精心修繕、科學運營,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外開放的「鏈咖啡」館、「荷塘月色」茶室、「愛膳蓮塘」餐廳、九佛蓮塘「懂通實」活力館、蓮塘家風館、黃埔圖書館蓮塘分館……

「文化傳承要『見人見物見生活』,黃埔區『十古』保護及活化利用工作通過分區域、分類別呈現區域歷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傳承古遺存歷史文化,推動文化、科技、產業共融,保護成果讓群眾共享。」黃埔區文廣旅局局長陳文聰說。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勁表示,黃埔「十古」保護工作並非只是將看得見的物進行拉網式摸查、精細化管理、全天候式的保護,而是注重挖掘附着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遺存所蘊含的故事。這些故事為村史村志的編輯、地方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了資源,也為歷史遺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據。這種做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來源:大公文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