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英歌舞瀕臨失傳

在動感十足的鑼鼓聲中,畫着鮮艷臉譜的表演者,嫻熟地耍練手中的短木棍,腳踏明快的舞步節奏,不斷變換步法……這是每年元朗天后誕巡遊隊伍中的「英歌舞」表演場景。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天后誕,可惜的是天后誕活動已經連續第三年取消了,英歌舞隊的訓練、表演機會亦大減。教練擔憂長時間停練,可能有學生已經失去興趣,成人隊員亦可能因體力、家庭等原因不再參加,這一傳統文化陷入史無前例的危機。「全香港獨此一支英歌舞隊,一定要把它堅持傳承下去!」

疫情前的英歌舞巡遊表演,吸引大批街坊沿街圍觀。

興起於上個世紀中期的「元朗潮僑英歌隊」,至今已經在港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英歌舞已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天后誕,都會沿元朗合益路、教育路、元朗大球場、大樹下天后古廟,進行浩大的巡遊表演,吸引大批街坊沿街圍觀。在喧天的鼓樂聲中,舞者手持短木棍,上下左右交擊,表現強勁有力,激情澎湃,成為元朗天后寶誕會景巡遊最有特色的項目之一。

表演數小時 對體力要求高

「你問一百個元朗人英歌舞,沒一個會不知道!」練習英歌舞有二十多年的教練Carcar回憶,往年表演時,不少街坊在演出未開始時便早早等候,在表演過程中,則舉着手機、相機不斷拍攝,在表演的休息間歇,更有不少街坊上前互動、合照,不少街坊連續數小時站在街邊觀看,直至表演結束。而隊員們雖累到汗流不止,汗水隨面上顏料流入眼內,卻連休息飲水時都要留意不接觸到瓶口,以免弄花臉上的妝容。

「英歌舞的練習要好夠氣。」Carcar說,每次表演長達數小時,對體力要求高,而疫下三年未能有規律進行練習,有些大人可能已經沒有體力,亦可能因結婚生子,想更多時間照顧家庭,而選擇不繼續訓練。據她所知,這幾年中,三十名成人隊員中,有約八至十人組建家庭。

此外,原本每周五會在學校進行的恆常訓練,亦隨學校停課而難以進行,過往一直進行的英歌隊招生工作,同樣需等重啟訓練後方能繼續。Carcar擔心,長時間的停練可能令學生們漸失興趣,而以一周一堂練習的頻率來計,將一個零基礎的學生培訓至上場表演,平均需要四至五個月。

無表演難尋贊助 看不到前景

在元朗區潮州同鄉會的辦公室,因長期無法練習,英歌舞的服裝、道具被塞進一個個儲物箱,放入櫥櫃中封塵,要想取出都需費一番力氣。

「(疫情)可以說是這麼多年來,英歌舞發展遇到的最大的衝擊。」元朗區潮州同鄉會主席葉財興說,三年前,本欲通過健力士紀錄趁勢發展,令更多人認識英歌舞,未料疫情襲來,英歌隊已經有三年未表演,難以尋得贊助,只能靠潮州同鄉會的資金支持,令英歌舞的推廣、傳承更加艱難。此前的十幾名英歌舞教練中,也因為長時間未訓練,感覺看不到前景,如今只餘六、七人。

葉財興指出,場地問題是英歌舞訓練過程中的長期難題,過去在區內球場練習時,亦常因噪音問題被附近居民投訴,他希望,未來放寬社交距離後,有關部門能考慮為英歌舞的訓練提供場地與資金支持,傳統文化得到支持及傳承。

在潮州民間,認為跳英歌能驅走歪風邪氣,確保平安。

話你知:起源於明代 限男性參加

英歌這一民間舞蹈樣式據說起源於明代,含有許多傳統武術動作,最初據說只限年輕男性參加,所以女性英豪亦要由男性扮演。英歌舞的表演至少需要13人,不過在1990年代初,英歌隊曾因人數不足而無法參加天后誕會景巡遊,其後元朗區潮州同鄉會取消英歌隊籍貫及性別的限制,以招攬足夠的隊員演出。

來源:大公文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