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之「顏筋」與「柳骨」

楷書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萌芽於漢末,是由隸書直接演化而來的正規字體,它將隸書的「蠶頭雁尾」變為橫平豎直,字由扁平改為方正,更趨簡化。楷體書法最為著名的四大家包括歐陽詢(唐)、顏真卿(唐)、柳公權(唐)、趙孟頫(元)。

北魏永平四年(511年) 鄭道昭 《鄭文公碑》(下碑) 195×337釐米 山東掖縣雲峯山之東寒洞山

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有漢隸的遺風,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謂的魏碑。

唐天寶十一年(752年) 顏真卿 《多寶塔碑》北宋拓本(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

楷書在唐代時最為鼎盛,書法家輩出,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被奉為習字的模範。主流的楷書顏體和柳體,對後世書法的發展影響很大。顏體字以豐筋見長,顯得宏放;柳體字以骨力取勝,顯得勁健。所以被人們贊譽為「顏筋柳骨」,適應了後世人們不同的審美心裡要求,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唐會場元年(841年) 柳公權《玄秘塔碑》 386×120釐米 西安碑林博物館

唐楷法度森嚴、結構嚴謹,到了宋元時期書法家們則更加追求作品的美感。在宋朝,蘇軾以其詩人風度開創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堪稱「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趙孟頫以其恬潤、婉暢,形成了「趙體」,但是「趙體」嚴格來說應該屬於介於楷書與行書之間的行楷,較規規矩矩的楷書更加富於變化。

在現代,楷書仍是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

元朝 趙孟頫《書趵突泉詩》(局部) 331×833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