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之天后誕

天后誕每年農曆三月廿三舉行,是慶祝天后(即媽祖)誕辰的東亞傳統文化節日。媽祖信俗已於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香港的天后誕是中國境內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具有悠久歷史,而且植根社區,從未間斷,十分有特色。

相傳媽祖原名林默,出生於北宋時期,由於她生前濟世行善,死後不久,湄洲島上漁民便開始為其建廟祭祀,專為媽祖。宋、元、明、清四朝,媽祖不斷受到朝廷褒封,至清康熙年間被賜封為「天后」。

新華社圖片

香港位處珠江口,海上經濟活動蓬勃,天后崇拜很早便傳入本區。相傳於南宋時期,在西貢佛堂門已建有天后廟。時至今日,香港共有逾80間天后廟,遍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和離島。每年的天后誕,不同地區都會舉行廟會賀誕,當中以西貢佛堂門、西貢糧船灣、元朗十八鄉及蒲台島等最為著名。在天后誕慶祝活動中,除了信眾會帶備祭品到天后廟參拜還神外,還有接神、神功戲、花炮及巡遊等儀式活動。

神功戲是「為神造就功德」的戲劇表演,一般在神誕、建醮、開光、傳統節日等場合上演。現時香港仍有多個地方社區舉辦天后誕神功戲。神功戲以粵劇為主,一般演出三至四天,戲班除演出首本劇目外,還會演出例戲如《封相》、《賀壽》、《加官》、《送子》等,娛神娛人。

在天后誕慶典眾多的傳統活動中,「抽花炮」可算是最有特色。傳統的花炮約有八、九呎高,以竹枝及紙張紮成,中央放著所奉祀神祇的木像或繪圖,是神祇的化身;花炮上亦掛滿代表吉祥好運的飾物和物品。

大部分地方的天后誕都有花炮活動,交換花炮是核心慶祝活動,也是信眾參與活動的主要方式。花炮活動一般在正誕日舉行,由會社團體組成的花炮會準備一座新花炮送回天后廟還神,俗稱「還炮」。值理會隨著把還神送來的花炮,以搶奪或抽籤方式重新分配予各花炮會,獲得花炮的會社可把花炮帶回社區奉祀,以得到天后的祝福和庇佑。各花炮會會於翌年的神誕送還花炮,然後再「抽炮」,如此循環不息。

時至今日,為避免激烈的肢體碰撞,花炮活動大多改以抽籤的形式進行,只有少數地區如蒲台島仍然保留搶花炮的習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