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之長洲太平清醮

長洲太平清醮是香港長洲居民舉辦的一項太平清醮活動,主祀玄天上帝(北帝)。據長洲島民相傳,清代晚期,長洲曾發生瘟疫,島民死亡枕藉。為求消災,惠潮籍居民延請高僧喃嘸,在北帝廟前設壇拜懺,超度水陸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綏靖遊太平清醮行街道,之後,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後,島民每年皆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百多年來,長洲島居民為禳災祈福,保境安民,一年一度舉辦太平清醮,從未間斷。

慶典於每年農曆四月初五至初九舉行,2001年起定農曆四月初八(即佛誕)舉行正醮。打醮的主要儀式程序包括:

農曆四月初五:豎幡

農曆四月初七:走午朝、醒獅麒麟點睛、祭水幽、迎聖

農曆四月初八:謝幡、飄色、會景巡遊、祭大幽、酬神、搶包山

農曆四月初九:分發幽包、送神

其中,最受矚目的項目為飄色巡遊和搶包山。

飄色及會景巡遊皆在正醮日舉行。據傳,唐宋戲曲說書流行以後,民間便開始形成一種以成人或孩童化妝成戲劇中人物的遊行活動,其中在枱面上裝扮淩空而起的人物的,被稱為飄色。人物的扮演者稱為「色芯」,在長洲太平清醮活動中,色芯由小孩擔任,化妝後做靜態的人物造型或簡單的動作表演。

下午舉行的飄色會景巡遊,由各街坊及團體派出飄色、醒獅、金龍、麒麟、樂隊和潮州大鑼鼓等,共十多支隊伍,沿市中心的主要街道巡行,讓兩旁觀眾欣賞。巡遊隊伍由長洲各廟宇的神靈率領,每個神像各置於神鑾內,由多名壯漢抬行,當走到神棚前的最後一段路,他們便以急跑方式將神靈送回神棚,俗稱「走菩薩」。

於午夜宣佈齋戒完畢,各善信到北帝神前膜拜及進行搶孤活動。人們會搶奪祭品,包括天席和北帝廟前三個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建醮總理負責於子夜時分敲打大鑼後,參加者就會爬上包山,盡他們的所能搶奪掛滿用竹棚的平安包,而搶到的平安包會分派給其他居民。如果成功搶到包山上的包子,全家人在一年來會行好運,而且搶得越高的包,就更加好運。不過由於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致使多人受傷,搶包山活動一度被禁止,直至2005年復辦,這項民俗活動被改為比賽,由香港長洲太平清醮值理會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稱為「包山嘉年華」。其中的「攀爬嘉年華」可讓市民即場報名後,攀爬上高達14米的「包山」。壓軸項目「搶包山比賽」於晚上11:30至凌晨0:30分舉行,由選拔賽出線的12名好手角逐。包山外圍用竹枝覆蓋,再貼上約9,000個平安包,根據高、中、低三個區域劃分,記為9分、3分和1分,在3分鐘內摘取包子總分數最高的參賽者為勝。

長洲太平清醮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每年均會有不少香港市區居民和外國旅客慕名而來。不過,隨著時代發展及疫情影響,宗教儀式不斷被簡化,打醮期間堅持齋戒三天的人也已經減少,今年的飄色巡遊及搶包山比賽亦被取消。在旅遊業的推廣及贊助商的支持下,太平清醮活動也出現了商業化的現象,例如推出了以平安包為題材的平安扇、平安鎖匙扣及平安環保購物袋等等,平安包更衍生出多種味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