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之盂蘭勝會

香港約有一百二十多萬潮籍人士,他們積極傳承潮汕的人文風俗。各區的旅港潮人每年均舉辦盂蘭勝會,從農曆七月初一起舉行,直至七月底止,歷時一個月,至今已有逾百年的歷史。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盂蘭勝會,佛教稱為盂蘭盆會,道教稱為中元節,民間多稱為鬼節或七月半。據文獻記載,最早啟建盂蘭盆會的是篤信佛法的南朝梁武帝,其後盂蘭盆會在民間盛行,並漸漸由供僧轉變為施鬼,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及陰曹無祀孤鬼。

醮會大體有三個組成部分:請神、神功戲及派米。盂蘭勝會的會場會搭起數座竹棚,以長竹掛起燈籠的幡,作為引路燈,讓孤魂野鬼前來享受貢品宴席。頌經是要幫助鬼魂超渡,第一座是主壇,佛教稱為「正壇」,而道教則稱為「三清壇」,是僧尼誦經之所,在壇中三日三夜不停頌經,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用以供拜天地父母,棚內有各種奉神的燈飾和禮品;兩側一般設有辦事處及會客處;第三座為「大士台」,設有一座紙紮觀音化身的青面獠牙「大士王」,用以鎮攝鬼魂;其傍設有一棚放置其坐騎「馬神」。盂蘭勝會有打齋附薦先人的習慣,故亦設置「附薦棚」,打齋儀式是盂蘭勝會中重要的一環。更有人在勝會中競投福物,以求賜福。還有一個用藍色和白色佈置的「孤魂台」,用來接引孤魂脫離地獄之苦。最後是最大座的戲棚,上演各種劇目的神功戲,令先人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亦可以讓街坊同樂,通常包括粵劇、潮州戲或鶴佬戲。

潮人盂蘭勝會既蘊含民俗文化、宗教習俗的元素,亦承載了華僑、移民及香港發展的歷史。時至今日,潮人盂蘭勝會仍然在各區潮人社群之中世代傳承,而且更成為全港一個重要而普及的民間節慶活動。為了進一步推廣潮人盂蘭文化,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從2015年起舉辦一年一度的「盂蘭文化節」,新增搶孤競賽和盆供堆疊比賽等活動為盂蘭勝會注入新意,吸引年輕一代認識這個傳統節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