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之大坑舞火龍

大坑每年中秋節前後都會舉行舞火龍活動,從最初的驅除瘟疫到現在的民間節慶活動,至今已有百多年歷史。2011年,大坑舞火龍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大坑本來是一條客家村,據傳於光緒六年(1880年)中秋前夕,颱風吹襲大坑村,颱風過後,大坑發生瘟疫,後村中父老獲菩薩報夢,村民便紮作一條火龍,在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晚上,舞動著火龍繞村遊行,並燃燒爆竹。之後,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後,大坑每年都進行為期三天的舞火龍活動,以保合境平安。

大坑居民每年都為活動紮作新的火龍。舞火龍儀式由農曆八月十四起一連舞三晚。由地方官員在安庶庇街主持「起龍」儀式,總指揮手持寶帛在火龍前參拜後,「舞火龍」便開始。巡遊路線包括蓮花宮、浣紗街、安庶庇街、新村街、布朗街和華倫街。巡遊完畢後,火龍會前往浣紗街表演。不過傳統而言,只有男性才可舞動火龍,女性只可加入紗燈組、蓮燈組、音樂組等。每年約新曆七月,活動籌辦者「大坑坊眾福利會」便開始接受坊眾報名參加舞火龍活動,參加者事前要接受舞火龍的培訓。

農曆八月十六則是送龍,又稱「遊大運」。火龍循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社區一周,然後由貨車運至維園道附近的銅鑼灣海濱。抵達後卸下頭牌、火龍和鼓車。參與者把火龍的龍頭面向渡口放置,前方擺置寶帛、龍餅,各人在渡口的石縫、樹根旁插香,並在火龍前參拜,感謝上天庇佑是年的大坑舞火龍順利舉行。該火龍及頭牌隨後被拋入海中,稱為「龍歸天」,代表送走社區的不吉利。但近年為免污染海水,於是改成深夜用貨車送去焚化爐,變作「飛龍在天」。

過去數十年來,香港島北面沿海發展成為繁盛的商業區,大坑也變成繁華鬧市的一部分,但大坑社區在中秋節期間舉行的舞火龍活動,並沒有因為社區及人口的變化而停止,這個有著一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傳統活動依然每年延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