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龍文化館6月底對外開放 推廣近140年歷史舞火龍文化

大坑火龍文化館將於6月底正式對外開放!大坑舞火龍已有140年歷史,舞火龍已成為大坑每年中秋節的傳統活動,習俗更於2011年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說是對這項傳統習俗的肯定。即將對外開放的大坑火龍文化館樓高三層,原建築物為建於1909年晚清時期的「孔聖義學」,經「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計劃」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進一步將舞火龍文化推廣及世代傳承。

大坑舞火龍始於一則傳說,自此便形成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並且燃燒炮竹,以保合境平安的做法。大坑坊眾福利會的火龍組每年都會負責統籌舞火龍,火龍一般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製作非常講究。

巡遊活動進行時,整條龍身及龍珠均插上逾萬多枝45厘米長的長壽線香,插滿長壽線香的龍頭重量接近45公斤,需要8至10位健兒接力交替舞動,整條龍總共動用300多位健兒,線香火光在夜間閃爍舞動,場面非常壯觀,因此往往吸引不少遊人圍觀。

這次的大坑火龍文化館原建築為1909年晚清時期落成的「孔聖義學」,是當時第一所由著名華人社區領袖劉鑄伯領導的「香港孔聖會」所舉辦的義學。日佔時期,大坑孔聖義學校舍被毁,不過戰後得到大坑坊眾福利會捐助於原址重建,繼續為大坑區居民服務,直至2010年建築才一直空置。同年12月,建築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並於2013年12月獲政府納入「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計劃」內。基於大坑坊眾福利會與建築物之間的深厚淵源,因此福利會希望申請將獨具特色的舞火龍納入計劃當中,把建築物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進一步推廣舞火龍文化。

活化工程保留了原來的建築特色,包括奠基石碑、由地下連接至天台的唐樓樓梯和連續扶欄、原有鐵窗框和窗花、部分木地板、二樓露台的室外鐵製裝飾欄等。

活化前的孔聖義學

大坑火龍文化館樓高三層:地下為展覽館及紀念品店,展覽館將利用創新的數碼科技設備和展覽技術,以先進的投影技術及互動形式展示舞火龍活動,將舞火龍的現場氣氛帶到觀眾眼前,並展示火龍背後的傳承及工藝。此外,館內亦會展示建築物本身的歷史及保育過程,以及大坑客家村的演變及今昔風貌等;一樓為主題餐廳,餐廳以社企模式營運,把傳統客家菜融入佈置和餐飲元素當中,提供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二樓為多功能活動空間,為不同活動提供場地,包括教學、工作坊、講座、小型展覽等。

大坑火龍文化館

開放時間:10AM-6PM(星期一及特別公眾假期休館)
地址:銅鑼灣大坑書館街12號

更多詳情可瀏覽大坑火龍文化館官方網站

來源:橙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