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版《南海十三郎》佛山首演 高志森:大灣區機遇廣闊

6月14日,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即將到來之際,由香港春天劇團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導演高志森與廣東佛山粵劇院攜手打造的粵劇版《南海十三郎》在佛山瓊花劇院首演。

高志森(右二)參加粵劇版《南海十三郎》首演謝幕。

粵劇版《南海十三郎》根據1993年杜國威話劇原著及1997年高志森執導、謝君豪主演的同名電影改編。電影當年一經上映便獲得了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等獎項的肯定。25年來,隨著這部講述20世紀粵劇史上天才編劇江譽镠生平故事的電影在中國香港、台灣、內地等地方的不斷放映交流,影片中戲劇家生逢亂世卻一生堅守民族氣節與藝術初心的故事,也越來越引起了許多當代青年觀眾的共鳴。

從電影版導演又到話劇版、粵劇版導演,「南海十三郎」也成為了高志森個人從業幾十年來最看重的一部作品與創作情結。「劇作家生在那個外強凌辱的時代,他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悲劇的縮影。」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出生在香港的第一代港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高志森親歷、見證了香港社會的巨大變遷,感受到了香港回歸後的飛速發展,前人的故事更讓他深深地感受到,「藝術家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國家強盛才是民眾安居樂業的根基。」高志森在接受《文藝報》采訪時說。

新世紀以來,隨著香港的回歸,高志森開始從影視導演、編劇、演員、制片人更多地轉向了舞台劇導演、監制甚至文化節目主持人,與內地同行的合作交流也逐年增多。

「特別是這兩年,因為疫情影響,在香港能做的有限,所以我更多的時間反而是在內地」。

比如2020年他與廣州粵劇院等合作推出了戲曲音樂劇《冼夫人》;2021年跟廣東曲藝團合作了曲藝音樂劇《小明星》,同年,跟北京的中演院線合作,推出了根據作家馬伯庸的小說改編的舞台話劇《兩京十五日》;還有最近,由其執導的戲曲音樂劇《媽祖》也剛排好即將上演。通過這些合作,高志森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中華文化底蘊深厚,有豐富的創作題材可令藝術家充分發揮。「與內地的合作中,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另一方面內地的市場也非常廣闊,就拿現在正加速建設的粵港澳大灣區來說,僅人口就已是香港的10倍之多,不管是什麼類型的藝術創作,觀眾的受眾面都很廣。」

高志森對與大灣區及內地的合拍之路抱有信心。

此外,在他看來,內地的文藝創作受國家政策保護,能得到國家層面的更大推動,無論是物質資源還是人才彙聚方面,都有更大優勢;而香港的藝術創作更易受制於商業運作模式,需要更多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出發進行考量。「不過,香港作為中西文化的交彙點、傳統跟前衛的交彙點,香港藝術工作者在創作創新方面的意識很強,極富創意,香港與內地的合作可謂是互惠互利,相互促進。」

與內地從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就一直保持著社會的全面飛速發展不同,回歸前的香港影視界卻曾在上世紀70年末至80年代再到90年代初期,「從一條上坡路走上了下坡路,教訓是很深刻的」。在高志森看來,上世紀80年代,香港的娛樂業還沒有開始迅猛發展時,「電影還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娛樂項目,整個影視界都特別重視劇本創作」。隨著1970年代邵氏公司、嘉禾影業等建立的大片廠制時代逐漸被獨立制片帶來的「新浪潮」年代所取代,香港的年輕觀眾和年輕創作者們都在呼喚新的題材內容與新的拍攝手法,香港電影界在此際遇下走出了吳宇森、許鞍華、徐克等一批後來在整個華語影壇上都很有影響的大導演。

直到1990年代,隨著娛樂業的快速興起,明星逐漸開始成為香港電影制作中最大的「成本」,明星很「大」但劇很「爛」的作品不斷出現,直接拉低了香港電影的整體水准與觀眾期待,「說到底,還是文藝創作偏離了自身的道路,把‘路’走歪了造成的」。

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從十八九歲中學畢業就入行當編劇、從業已恰好20年的高志森選擇拍攝了電影《南海十三郎》,在片末還大大地打上了「獻給全港編劇共勉」的字幕,以此迎接香港回歸祖國,並表達港人對本土文化、傳統文化的回溯和重新重視。「作為香港的文藝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到,我們跟『南海十三郎』一樣,畢生的事業就在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只有我們的國家富強了,我們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才不會夭折,只有我們始終堅定正確的方向,我們的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向上。」

近年來,各種社會事件還有疫情都給香港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衝擊,但許多港人都和高志森一樣保持著樂觀的心態,「香港人常說自己有『獅子山精神』,我們始終相信,『刻苦耐勞、拼搏向上、自立自強、堅毅不屈、努力創新、同舟共濟』的香港精神是不變的」。在他看來,香港人一直就有很強的解決問題的務實態度與非常勤奮的特質。「過去在演藝圈,遇到難題時我們總會互相問,你有沒有『橋』?『橋』就是『點子』,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文代會香港代表團。左起:曹誠淵、葉幼琪、團長莫華倫、高志森、譚永銓、陳懷志。

去年,高志森作為全國文代會香港代表團代表,十分榮幸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一次文代會、第十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總書記的講話讓他感到,「我們文藝工作者還要把自己的『鏡頭』拉高,使這鏡頭不單只看到眼前的一個『特寫』而能看得更高一點、更遠一些,能看到更廣闊的遠景,看到我們整個國家大的格局以及文藝在其中所處的方位和未來前進的方向。」

今天,「一國兩制」在香港已經貫徹落實25年了,背靠祖國、面向世界,香港在今天的國際形勢下依然處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未來香港的文化藝術工作還應該做得更加用心,以便在提升國民審美教育的過程中能發揮更大作用」。作為一名香港導演,高志森希望還能拍出更多好的作品,「希望未來香港與海外華人能通過我們的作品,潛移默化地增進對祖國文化與歷史的了解,增進與祖國之間的情感聯結,實現與世界人民之間更深層次的尊重與認同。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傳統,我們要尊重與繼承這傳統,並為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共同理想而服務而奮鬥而貢獻。」

來源:中國作家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