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之食盆

食盆,是新界本地宗族對族人一起進食「盆菜」宴的稱謂,盆菜則是用木盆盛多款菜餚的傳統雜燴菜式。新界宗族主要有本地和客家兩大族群,食盆是限於本地宗族的一種獨特的宗族活動,其歷史可追溯至本地宗族形成的明代中晚期,距今已有約四百年的歷史。新界本地圍村傳統會在宗族祭祀、打醮、婚嫁、添丁「點燈」、祠堂開光、新居入伙或春秋二祭時的「食山頭」等場合,烹煮盆菜以饗族人,族人圍坐而食,象徵着團結。食盆於2017年被列入首批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新社圖片。

盆菜的材料和份量依場合和不同鄉村的傳統食譜而定,一般食材包括豬肉、蘿蔔、油豆腐、豬皮、魷魚、枝竹等。但在舉辦太平清醮時,由於需要齋戒,故會準備素食盆菜招待村民。由於盆菜適合大量烹製,而且食用形式簡便,適合用於節慶以招待眾多族人,故歷久不衰;每逢喜慶、神誕節日、祭祀場合等仍會進行煮盆和食盆。食盆不但有着維繫族群的作用,亦具確認宗族成員身分的社會功能,是新界鄉村一項獨特的飲食文化。

不過隨着旅遊發展,本地傳統的飲食風俗得以推廣,盆菜也流行開來,每逢佳節,茶樓、酒家、食肆、連鎖快餐店均各自推出各種素食、海鮮及各色各樣的風味盆菜,以吸引食客,盆菜逐漸由圍村傳統食物變成為代表香港的節慶食物,但與圍村宗族的食盆活動已不相關了。2014年香港郵政和馬來西亞郵政聯合發行一套以兩地地道食品為主題的郵票,其中一枚郵票便是香港的「盆菜」。

「中國香港─馬來西亞聯合發行:地道食品」為題的特別郵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