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國際電影營銷證書課程正式招生 資深電影人任導師 培育影視製作與發行專才

香港不乏心懷電影夢的年輕人,但只憑天馬行空的創作及一腔熱血的激情,並不代表作品就可以順利面世並得到觀眾認可。若不深入了解市場,且熟知影視製作、發行的實務工作,電影夢是難以成真的。為助力年輕電影人逐夢,由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主辦、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協辦及創意香港資助的《2022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電影營銷證書課程》即日起正式招生,昨日假上環YO PLACE築夢空間舉辦新聞發布會,課程榮譽顧問霍啟剛、課程總監黃百鳴聯同多名資深電影人,表達了他們對於培育香港電影行業生力軍的期望。

左起:課程統籌葉德偉、課程統籌王家駒、課程總監黃百鳴、課程榮譽顧問霍啟剛和課程統籌譚健忠昨日出席新聞發布會。

《2022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電影營銷證書課程》為全國首個跨境影視製作及發行證書課程,獲多名星級導師加盟,當中包括知名電影人黃百鳴丶施南生丶莊澄、曾志偉、林德祿、嚴嘉念、麥浩邦、陳大利、黃潔珍、閃濤、鄭大衛、祁海、姚睿、岳翔及李卓恒,他們中既有電影導演、監製、編劇、演員,亦有資深電影電視媒體管理及製作人,覆蓋電影界不同功能職位,經驗相當豐富。課程報名日期由即日起至8月20日,9月3日正式開課,課程費用全免。

曾志偉是星級導師之一。

有別於坊間的電影課程,此課程着重影視製作與發行,課程內容包括了影視製作及發行實務工作、監製的職能、後期製作與市場發行配合、版權認知與認證、國際影展及獎項、海外電影引進及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等重要課題。霍啟剛表示,課程旨在為香港培育電影製作及發行方面的專才:「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人才培養是一個重要的部分,香港不缺乏創作人才,所以我們不從創作角度,而是從銷售、製作、宣發的角度來培養。」

黃百鳴認為,電影宣發人才不可或缺,他提及自己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與朋友合資拍攝了第一部電影《漩渦》:「那時大家不收片酬,一起出錢拍,在製作方面做得很不錯,但我們無人知道如何發行,所以最終電影是賠本的。」今次課程就邀請到他認為最擅長發行的業界人士施南生,他表示:「她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將香港電影推廣到世界各地發行,相信她的經驗可以帶給大家許多啟發。」

近年黃百鳴監製的《葉問》系列相當賣座。

打造大灣區影視培訓基地

此項課程亦有望成為粵港澳三地影視培訓的橋樑,為推動香港成為大灣區影視培訓基地立下重要的里程碑。課程的另一亮點,就是覆蓋了與內地電影製作及發行相關的課題,邀請到多名內地知名電影人擔任導師,包括廣東省電影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鄭大衛丶全國著名影視市場策劃專家祁海丶著名製片人岳翔及中國著名學者姚睿。內地導師將探討中小型電影製作丶廣東與香港及澳門的電影合作方式丶內地院線電影發行丶網絡電影發行及大灣區及全國性市場宣發策略等課題。為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年輕人及電影從業員的廣泛交往及深度交融,參與課程的學員亦有機會獲全額資助前往大灣區參與交流外訪活動。

施南生被黃百鳴視為最擅長發行的業界人士。

據介紹,課程希望培育行業生力軍,招生對象面向廣闊,對電影業有興趣的在學或在職人士均可以報名參與,只需有兩年電影相關經驗,可以是曾參與拍攝、後期製作影片的經驗,亦可以是與電影業行政、投資、發行相關的經驗。黃百鳴希望年輕一代可以製作出優秀的粵語電影,凝聚及傳播粵文化力量,同時發揮香港國際化的經驗和優勢,讓香港電影及香港文化走到國際。

黃百鳴:電影宣發需年輕人接班

本身亦是香港電影製作發行協會理事長的黃百鳴認為,如今的電影界很需要年輕人接班,不僅在於創作方面,更在於製作、宣發的工作:「許多人做導演、演員,卻並不了解市場,所以在創作之餘,也必須有人懂得如何營銷。」他亦指發行人才不一定需要什麼特長或才能,鼓勵不同背景人士參與:「不一定要是拍電影的,也可以是做廣告、音樂、動畫等背景的,都可以來參加。」

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在全球發行、揚威海外的時光,黃百鳴覺得當下也並不缺乏機遇:「那時香港是東方荷里活,香港電影在全世界發行,粵語故事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受歡迎,不缺市場;而現在粵港澳大灣區有11個城市,7千萬人口,如此大的市場必也存在很多機會,重要的是要了解這個市場,將粵語電影扎根灣區,將粵語文化帶出去,再次走向世界。」

霍啟剛:會為學員爭取實戰機會

霍啟剛作為代表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的立法會議員,他希望這一課程可以促進年輕電影人對不同地方文化的認識,拓展視野:「這對於寫劇本、拍片、賣片都很重要,給自己一個機會看到更多,才能將故事講得更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的故事就已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所喜愛,如今也一樣可以做到。」

他亦希望讀完課程的學員可以得到後續的實戰機會:「我們希望他們不止是拿一個證書就完結,下一步更想為學員爭取到內地電影公司或劇組崗位的實習機會,給香港電影界年輕人交流體驗。現在不同行業都與內地有所交流,電影界也可以做到。我們會從這個課程起步慢慢發展,給更多機會年輕人。」

莊澄:業界需要有創作背景的監製

《無間道》系列電影監製莊澄將於課程擔任導師,他負責主講「如何監製一部電影」,向學員細述何為監製的工作。莊澄表示:「很多人都會誤以為監製只是管數,或以為監製是導演的老闆,但真正的監製不只是管盤數,監製也要關注創作,才夠全面。」他指很多時候香港與內地監製把創作權全給了導演,監製只管盤數,這是不好的現象;而近年又出現了導演兼任監製,形成創作多於看着盤數,又走向另一個極端。

莊澄環顧電影界新一代,認為現在缺乏的是有創作背景的監製,他舉例說:「有一些有創作背景的導演,就可以兼任監製,比如杜琪峯,他監製很多電影,而創作方面也要求很高,業界需要類似的人才,才能出好電影。」

提到舉辦多些這類全國性大型電影課程培育專才接軌,莊澄也讚好表示絕對是件好事,培育電影界人才是必須的:「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是編劇出身有創作背景,要是沒這樣的背景或沒這樣的能力,是不能夠講同一種創作上的語言,講白一點,當你講多兩句人家會覺得你無咩料到!」

林德祿:幫年輕電影人少走彎路

《反貪風暴》系列電影導演林德祿談到內地電影產業現已非常商業化,一部片可能就有多家內地公司出資,再加上香港兩家左右的公司,資金來源很廣,這對電影人而言是件好事。但若想影片要在內地上映,會有很多規範,有時送審需時較長,拍完未必可以很快安排上映。他希望在課程中分享自己的經驗:「經驗分享是件好事,我們的前車之鑑可以令年輕人不用走太多彎路,也可以令他們早點達成自己的夢想,做電影的人都是有夢想的。我們已經探過那些路,知道哪些是前途光明的,這可以為他們節省下探索的時間。」

他也想告訴年輕人,電影創作需要耐性:「我深知對導演、編劇來講,等開拍是一個很煎熬的過程,有時好像永無止境。人要維生,等待太久會感到迷惘,低潮的時候就會失去方向。這個心路歷程不是所有年輕人都能夠忍受,我也經歷過,會把自己的經驗講給大家聽。」

陳大利:為創作覓合適宣發方式

《黃金花》電影導演陳大利去年在內地拍攝了一部警匪題材網絡大電影《烈探》,積累了不少在內地宣發的經驗。他提起自己原本是創作者,近幾年才開始做導演,因而開始慢慢了解市場:「很多人覺得創作就是天馬行空,但是站在市場角度,很多創作都是有目標性的,要考慮觀眾的文化、生活背景,那麼創作就需要作出相應調整。」但他也認為,了解市場與宣發和創作自由並不完全對立:「以一個創作人身份做宣發,我會更關注創作人的想法,來為創作找到更合適的宣發方式,令作品在成為商品的同時,也可以保持原本的創作內核。」

他還指出,不同於香港,短視頻平台是內地電影宣發很重要的工具,並且內地很習慣使用大數據分析市場,數據分析的結果往往非常精準。他認為在內地創作並不會限制創作自由:「規則、審查條例存在於任何地方,但在這個框架內,仍有很多空間。我覺得很多事都是需要溝通,規條不是死的,需要不同方面互相溝通、了解。」

來源:香港文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