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届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  香港文聯成員「兩會」積極建言  助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雷詩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分別於前日和今日(3月13日)在北京順利閉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閉幕會上和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中外記者會上都分別表達了對香港的高度重視和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的決心,並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左)握手。(新華社圖片)

香港文聯作為具代表性的文學藝術圑體,共有五位成員出席了相關會議,包括身兼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團團長的會長馬逢國、去年以票王之態首次當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常務副會長霍啟剛和成功連任人大代表的顧問鄺美雲,以及兩位來自音樂界的全國政協委員莫華倫和姚珏。

在議程緊湊的「兩會」期間,各人除了認真參與會議、審議提案外,也就文藝、教育和粵港澳大灣區等港人關心的議題積極建言獻策,促進兩地交流,助力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並透過傳媒發表意見,表達心聲,甚至與讀者分享開會期間的珍貴照片。這裡是他們的部分建言內容。

自謙是「人大初哥」的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霍啟剛正接受中央電視台專訪。(央視截圖)

身兼香港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別立法會議員和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的霍啟剛曾擔任十三届全國政協委員,謙稱是「人大初哥」,卻準備了五份建議,在反映更多行業領域聲音的同時,他在接受中央電視台訪問中透露,自己就熟悉的體育、文化以及香港如何跟大灣區內各城優勢互補等方面提了具體建議,希望能夠成為內地與香港溝通的橋樑,增進雙方人文交流。在他提出的關於增加香港文化藝術人才儲備的建議中,就有這樣一項——「由文化和旅遊部牽頭,促成各省市開放文化藝術相關工作崗位供香港年輕人申請」。

霍啟剛說,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隨着西九龍文化演藝場館及啟德體育園等場地逐步落成,香港對表演、場地管理、策展、藝術行政等文化藝術人才,特別是中層或初入門的從業人士有着實際需求。他在調研走訪中發現,香港在古物修復領域的課程和實踐機會匱乏,也導致相關領域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霍啟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留念。(霍啟剛提供)

現在每年香港大概有20個學生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實習,都是百裡挑一,卻供不應求。所以,他建議廣東省的文博機構、文化事業單位能吸收更多香港學生,「內地有很多東西我們要學習,」他說,香港回歸前遺留下來的文化政策,都是以政府資助為主,政府給多少我們做多少,沒有朝文化產業上發展,內地的文化產業反而走得很前,乃高度市場化走向,「所以我們融入國家,要從文化角度去融入,你起碼要理解內地是怎麼走的,你才能更好融入。」

3月7日,霍啟剛以《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 打造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為題,在小組會議上做了發言。他希望做好雙向橋樑的角色,從具體的問題入手,一步一個台階,做好全國人大代表的工作。他同時提交關於優化海外遊客廣東過境免簽政策的建議,為內地導遊提供西九龍高鐵站特殊工作簽證,逐步開放外國自由行旅客自行申請144小時廣東過境免簽證,並逐步增加該過境免簽證的國家名單,從目前名單內以歐洲為主的53個國家逐步將「一帶一路」國家納入。

首次出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兼香港分會主席莫華倫。(莫華倫提供)

首次作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兩會」的著名歌唱家莫華倫則帶來《關於深化對港澳台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案》,其建議包括培育中國文化品牌、增強港澳台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等。

曾在港澳地區和國外舉行過音樂會的莫華倫在接受《南方都市報》訪問時說,自己曾多次實地考察了港澳台地區文化發展狀況,體驗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各地傳播交流取得的進展,對進一步深化與港澳文化藝術交流、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有了直觀深切的感受和認識。

莫華倫在該訪問中透露,「2023年2月15日,我在巴黎佳沃音樂廳(La Salle Gaveau)舉辦音樂會,用中文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引爆全場,大家齊聲合唱,出現了古典音樂會罕見的場面,將音樂會推向高潮。我在多地用歌聲展示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厚重之美,探索了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新路子,也增進了全世界中華兒女的血脈深情。」他進一步說,「我在國外演出時經常覺得自己既是歌唱家,也是一名『外交官』。」

莫華倫建議在大灣區搭建系列交流平台,創作更多藝術精品,並以音樂為紐帶,加強香港與內地青少年交流,使之進一步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培育具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利用香港作為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讓更多優秀的中華文化作品通過香港在全世界展示。

小提琴演奏家姚珏是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兼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姚珏提供)

身兼香港弦樂團藝術總監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姚珏則帶來了題為《香港中小藝術團體以及青年藝術工作者的培養》的提案。她認為香港要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不僅要依靠大型文化藝術團體,更需要眾多的中小藝術團體。她欣慰國家藝術基金去年開始落地香港,為香港的文化藝術界帶來春風。但她更希望國家能協助香港的中小型藝術團體到內地交流並展演,並簡化審批手續。

她欣聞香港特區政府提出2024年在香港主辦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但她認為大灣區文化藝術節不應該只是簡單地邀請幾個團體輪番表演,而應該真正以形成和宣傳大灣區特色藝術文化為目標,因此要挖掘灣區特有的嶺南文化,支持原創作品的首演,注意中西結合,注意文化和科技的結合創新,讓大灣區文化的代表作品能夠走向世界,這方面香港的中小藝術團體很需要得到更多的機會。

姚珏還建議,國家能夠提供更多的機會給香港政府文化政策制定和管理的官員、文化委員會委員到內地學習國家的文化政策方向和最新精神,並接受培訓,加強對內地文化資源的了解,提高他們的國情知識和治理水準,幫助香港的文化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

曾任兩届江西省政協委員的香港文聯顧問鄺美雲是第十三届和十四届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鄺美雲提供)

在內地捐資建立多間學校的鄺美雲則就教育、文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發表看法及建議,並對自己如何履職盡責予以回應。她在接受中國新聞社記者訪問時說,自己一直很關心教育安全、文化安全、鄉村振興、愛護動物等議題。「我們現在常說高品質發展,我覺得這不單指科技,最重要的是人的高品質、人的高素質,我們要有素養,這也需要從教育着手。如果我們國民是有愛心的、有素養的,大家同心協力,我們的國家就一定會越來越好。」

她以自身為例分享道,早年自己到援助的內地學校時,人家說「鄺校長能不能簽個字」,給了她一支毛筆,她卻不知道怎麼用。於是返港後就到香港城市大學學習書法,「現在人家叫我簽名,我也覺得自己是可以的,我也有一點點書法作品,雖然跟那些大師不能比,不過我覺得很開心。」所以,她說,文化這一環是很能觸動人心的,「我們的書法、國畫都是很美好的,祖先留給我們這些文化很偉大,很多國家的人,學習我們的語言、學習我們的書法。」

身兼香港珠海社團總會會長的她說,我們都在大灣區裡面,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大灣區各城市各有特色、可以優勢互補。她認為人大代表應走進社區,到訪學校,多聽民意,並要緊守崗位、說好香港故事、灣區故事和中國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藝術基金」去年開始落地香港,香港文聯更受委託為申請第三方,負責為香港的申請項目進行評估和評審工作,原來也是霍啟剛和姚珏在上届政協會議期間的提議。霍啟剛提交了《關於國家藝術基金「過河」專項資金支持香港藝術長遠發展的建議》;姚珏則努力呼籲創辦大灣區藝術節和希望國家藝術基金擴大支持香港的中小藝術團體和藝術工作者。香港文藝界在去年和今年公布的結果中,共有19個申請項目入圍。兩人都對建議得重視和落實感到欣慰。

至於身兼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團團長的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則在香港《文匯報》發表題為《講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文章,分享出席本届「兩會」的收穫和意見,詳見另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