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美育 審美居先

林墨子

2022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歷史時刻。特區政府有許多慶祝活動,國家「十四五規劃」給予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文化藝術既是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業,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可以跨越時空、跨越地域,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樑。

文化交流傳承不息,可以充分體現國家的自信和軟實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久不衰。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一種文化前進的事業,而不是一門生意。回歸前,香港常被認為是文化沙漠。作為中西文化薈萃的大都會,許多香港人觀念非常「西化」,然而,潛意識裡又固守着許多中國傳統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港式風格是碼頭文化與殖民地文化的產物。換句話說,作為一個審美自由的地區,港式文化屬於多源頭文化穿插交融而呈現多元之美。

本文作者林墨子(圖)是一位篆刻家。(作者提供)

雖然在過去,中國文化和藝術形象在西方被邉緣化和妖魔化,年輕人受西式教育的影響而產生審美聯想,這是現實存在的問題。但文化不能斷層,如何深入教育,倡導人文理念,讓中國優秀文化、國粹真正走出去,這是香港特區政府近年應重點關心的教育問題。

關於審美教育,如何提升中國文化輻射力和國際影響力,各有各觀點;但是,文化如果脫離精緻,就不可謂文化,粗獷抑或優雅風格的作品都需要精緻。東學西漸,文化輸出都需要美育和傳承,從長遠角度構思,多維傳播到平衡發展,從文化界的核心圈向外擴大影響力,也只有這樣才不會遭到質疑。一直以來,文化輸出都是從藝術本體出發,讓藝術成為一種特別的管道,發揮更多作用。

從香港向海外傳播中華文化,傳統的書畫篆刻、詩文或許是最能夠代表中國藝術的精華。進而言之,漢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從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上的刻畫符號一路演變,距今大約有4800多年;若從殷墟甲骨文算起,也有大約3400年。還有2700年前殷周青銅器時代的金文,以及從戰國到魏晉時代的簡牘、帛書,等等,才發展成今日成熟的體系。

甲骨文是刻寫於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人的占卜記錄或記事。(河南安陽殷壚博物館圖片)

中國漢字文化承載着遠古的智慧,乃三四千年的傳承和蛻變,書畫同源促成了圖形與文字意象交融的思維和媒介。漢字的構成是有規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古代學者研究總結出漢字的六種構成方法,稱為「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所以,從漢文字起源切入和推廣是最有故事、最具啟發性的。這幾年,香港文聯的成立帶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和藝術展覧。中國書協香港分會、西泠學堂也各自發揮着積極的作用,不少年輕學員通過導師的輔導和推薦,作品入選全國各地書法篆刻比賽和大灣區交流展。

我們在大力發展文化事業並提升文化素養,以呼應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略時,中國書法就是當下最好的藝術形式,開設課堂,暢想未來,現在是一個新的起點,香港作為一個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必將對香港的文化環境產生積極的影響。

作者認為書法是傳播中華文化最好的藝術形式。圖為正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漢字城韻」書法展作品。(香港文聯網)

我們希望通過一系列集專業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的課程體系設置和實踐,通過書法線條既抽象又具象的視覺表現,通過漢字造型美感及字體變化,通過章法表現帶有律動的節奏,來培養香港學員感受中華文化的大美所在,從而發現美、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和傳承美,全方面提高學員的美學思維和藝術水準。透過不同形式的藝術來解讀、品味中國藝術。

將來,通過香港文聨、中國書協香港分會、西泠學堂等平台的資源整合,我們將盡一份微薄的力量,積極參予、配合、推廣、弘揚,期望培養有數量有質量的優秀學員,通過展覽,參加比賽,形成一套完整的傳播體系,讓文化國粹和藝術更專業、更全面地展示。

(編者按:本文作者林墨子是書法家、篆刻家。現任職於香港集古齋,乃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著有《林墨子篆刻選》、《齊白石》、《圖解鳥蟲印》、《圖解肖形印》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