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史詩《緣起敦煌》迎來第九度盛大公演

7月24-25日,大型舞劇《緣起敦煌》在香港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迎來第九度公演,為廣大觀眾奉上一首典雅深沉、美不勝收的佛樂史詩。

《緣起敦煌》於二零一五年在香港首演,其靈感源自二零一四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的「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大型展覽。編劇曾柱昭與編舞兼導演陳磊等一眾主創均希望以舞蹈為媒介,將敦煌壁畫歷經千年仍流轉生光的姿采,呈現在當下觀者眼前。

作品共七節十二場,內容以僧人緣一的禪修之旅為主線,借他的眼與心,觀照香音之神、樂舞之神、西域舞伎、水月觀音和金剛等西行路上的一眾神佛與供養人等,並反思「共融」與「相生」的奧義。故事圓融,起承轉合鮮明,舞姿美輪美奐,現場反響熱烈。

在導演陳磊看來,敦煌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呈現,是中國古典樂舞文化的代名詞。敦煌的畫作,曾經瑰麗的繪色現已褪去了往日的浮華;如生的畫中人也早已抹卻了七情的模樣。可是,時光卻在窟壁上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記:一個佛教文化東傳中原、與東方社會文明相容濡沫的印記;一個歷代祖先追求至真、至善、大美不言的輝煌印記。

宗教理念予以人們的引領,實質即在於「生時的精神寄託與死後的靈魂歸宿。」敦煌壁畫中的幾大類題材,均表現了在佛教思想的引領下,人們對「生與死」這一永恆主題的多元詮釋。正是人文理念的融合之「緣」,才鑄就了敦煌壁畫的絢麗多彩;不同時代審美的融合之「緣」,才成就了敦煌藝術的永世流芳。

作品正是以這個「緣」字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題材方面以再現佛教思想引領下的人文理念為內容延伸,對「在世」與「往生」做了相應的情節假設,設置了天上、地下、人間三個不同的場景,並將經典的人物形象安置其中;手法上突出「共融相生」的理念創意,「共融」不僅是佛教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共融,也是時代發展與傳統背景的共融,是傳統人文與當代創作理念的共融。

佛教約於二千年前東傳中土,而敦煌千佛洞位於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是行旅頻繁的經商通道和軍事要塞,也是佛教的重要東傳路線。《緣起敦煌》以當代藝術視野,演繹敦煌美學和舞蹈動律,更體現對普世眾生的關懷,探索宇宙的秘奧和人生的哲理。《緣》劇的創作,正是站在香港都市審美的前提下,對傳統經典文化予以當代詮釋,「相生」出兩地間一脈相承的「文化之緣」和「時代之緣」。「敦煌」是中華文化海納百川和博大精深的最好寫照,這樣的「共融相生」也代表了我們對「敦煌藝術」這一偉大「民族之緣」的緬懷與致敬。

本劇是藝術總監冼源先生、藝術顧問劉兆銘先生、編劇曾柱昭先生,導演兼編舞陳磊先生等諸位主創和工作人員的共同藝術瑰寶,是大家對傳統思想和佛教精義的回溯與思索,並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香港藝術特色所進行的現代闡釋和拓展,也是香港舞蹈總會全體藝術家的藝術結晶,值得我們反復體味和琢磨研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