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第一筆•龍谿居士梁伯譽

平山人

「他是一個全能的畫家,你要他寫甚麼,他便寫甚麼。無論花卉蟲魚鳥獸人物仕女山水,件件皆能。他的山水寫得特別精到,用功最多,他做董北苑和石濤的工夫最好。我希望,我衷心祝願,社會對這種真正的畫人多給與一點同情,別讓他沒落!」

梁伯譽像。(譚美容提供)

1949年,盧鼎公以《畫人難做》為題,在梁伯譽畫展(9月8至10日假香港思豪酒店舉行)之前寫了篇文章,文章結尾作出了以上感嘆。誠然,那個年代一般人連吃飯都成問題,又如何能談得上藝術?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梁氏在那樣的艱難歲月依然堅持不懈地刻苦治藝並不斷尋求突破,才使得他的繪畫技藝與日俱增,並贏得了「萬能畫家」、「山水第一筆」等美譽。

梁伯譽用印。

萬里尋真師 南北融匯成一家

梁伯與,初名應熊,字伯譽,別署一峰,號龍谿居士、龍谿隱者,以字行,室名九龍山齋,廣東順德龍潭鄉人。父從事教育,故自小好讀書,又嗜丹青,16歲從族伯育儂學花鳥並日夜研習《芥子園畫譜》。1927年加入廣州國畫研究會,與諸前輩同遊,受益匪淺,並先後隨李鳳廷習人物仕女及從李瑤屏習山水,打下紮實根基。1938年秋,廣州淪陷,避亂於香港,並創金竹公司專營出口仿古絲織漢畫,後香港也淪入敵手,唯有隱居九龍專心畫事。

《山水扇面(劉少旅上款)》(1947年)。

梁氏傾力學古,終有所成,1946年與葉觀盛在友邦行天台花園舉行書畫聯展,轟動一時。而上面提及的1949年個展更引得觀者稱讚不已,慕名從遊者眾,關應良、李松光、英湛垣及郭麗碧等便是首批弟子。稍後拜師的陳謙生前曾告訴筆者,舊時開展覽十分不易,地方選擇也不多,很多時候畫家都要親力親為,掛在他家裡的《富貴之春》,就是梁師1961年中環聖約翰副堂個展後答謝他幫忙的「獎品」。

《山水人物》(上下兩圖,1936年)。

《溪亭讀易》是謙叔的另一件得意珍藏,梁氏1958年秋「仿宋」之作,墨色清新,氣韻攝人。此畫近景山石、草木及亭台人物等,筆致洗練,設色厚重古樸,得五代荊關沉鬱雄渾遺韻;樹葉和遠景雲霧峻嶺則參「米點」技法,但見水墨淋漓,煙巒縹緲,眼前一片山色空朦、水光瀲灧的如詩意境。

1961年畫展中,40尺長卷《萬里尋師圖》最為壯觀,堪稱梁氏登峰之作。香港詩人李少白參觀後讚嘆不已,即作七律一首詠賦:「萬里關山萬里川,四時景物足留連。風前繡幕花間錦,雨後琴聲石上泉。楓葉畫圖渲馬首,梅花詩卷在驢邊。尋師尋友君尋遍,筆墨淋漓大自然。」

左起:《溪亭讀易》(1958年) 和《山環水抱又一邨》(1976年)。

全卷景物分為四季,人物過百,樹木過萬,描繪一位畫家帶領衆學生作萬里之遊,祈能找到更好的老師,歷盡艱辛後終於明白真正的老師就是大自然。最難得的是,全卷以宋元明八大家畫法逐漸轉變為自己風格寫成。春景仿南宋李唐和北宋范寬,夏景仿元王蒙和宋米芾,秋景仿元倪瓚和明石谿,冬景則仿宋夏圭及梁氏集南北二宗而自創的筆法。

梁氏山水,從清四王入手,再由明(文沈仇唐)、元(倪黃王吳)、宋(范李馬夏)上溯至五代(荊關董巨),一一深入研究,融匯南北二宗後自成一家。這幅長卷正好可窺梁氏畫藝全豹,據其弟子關應良生前透露:「梁老師由構思、初稿以至完成此圖,是兩經寒暑。」長卷更被當時不少名士藝友謂為珍品,卷首由辛亥元老于右任題跋,卷尾有趙少昂、吳天任、陳荊鴻、黎心齋、蘇文擢、何竹平、潘小磐、陳秉昌及關氏題賦。1969年,麗的電視藝術節目主持人袁昌鐸也盛讚為「近年藝壇不可多覩之巨構」,特在其節目「名畫與畫家」中播出該畫卷。

《富貴之春(陳謙上款)》(1961年)。

大千贈一言•譽滿香江揚六法

2022年8月,擁有百年歷史的中環蓮香樓宣布結業,昔日老茶客尊享「一人一盅」待遇的光輝不再,包括梁伯譽四屏山水在內的古色古香書畫也不知所終。四屏山水是梁氏1938年冬初到香港所作,主要仿明代沈石田和清代華羅山人畫法,落款還是「梁伯與」,據說「伯譽」是後來張大千幫梁氏所改。大千對梁氏所畫山水稱讚有加,認為將其名字中「與」字加「言」定能「譽」滿藝壇,更私下將畫不過來的山水訂單找梁氏代筆。

1968年,楊山民在《梁伯譽先生畫展序》中透露了上世紀四十年代末的一段趣事。大千請梁氏臨摹其手筆長卷,梁氏欣然答應。大約半個月後,梁氏交上臨本,大千看完便問梁氏所臨何在。梁氏笑答大千所看就是他臨摹的,大千愕然,再展畫細看良久,嘆為神手。筆者推測,這段趣事發生在1949年,大千應該也是這個時候為梁氏改名的,還親筆題了「梁伯譽畫展」匾額。

左起:《荷花翠鳥 (吳肇鍾題)》(約1948年)和《煙涯松谷 (吳肇鍾題 )》(1948年)。

四屏山水兩旁的「對聯」卻是「烏龍對」,下聯「江翻琴韻助歌聲」署名「伯與梁一峰」,應是同期所作,上聯「潭邊霽後多晴景」並非梁氏手筆,聯文也不對仗。上聯摘白香山句,白香山即中唐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上款恰好也是「樂天」,為香港蓮香樓創辦人顏樂天,可見書者別有用心。

據錦文齋陳伯齡透露,此六屏書畫八十年代由「顏老二」顔同益(志人)送裝裱,硬木鏡架也是錦文齋所配。筆者所見,署名「伯與」的最晚期作品,是寫贈劉少旅的《行書詩二首》及由吳肇鍾題識的《煙涯松谷》,時間均為戊子(1948年)六月。

1957年11月14日,《華僑日報》登了一則消息:「名畫家梁伯譽氏,近於第三屆藝術節國畫展覽會中,以《夏山欲雨》一幅山水畫參加,為欣賞者愛好,經以重金購去。」這對生活清貧的梁伯譽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緊接着,梁氏又於1959年及1961年兩次連同劉醴平赴美國紐約舉辦國畫聯展,吸引了不少中西觀眾,被美國之音、美高美MCM、TV電視傳真及當地各報記者廣泛報道,載譽而歸。自此,梁氏不僅譽滿香江,更加名揚海外。

《四屏山水》(1938年)。

桃李喜盈門•萬能畫家衣缽傳

梁氏生前,據資料顯示共舉辦過七次個展。第一次是1941年,地點不詳。之後六次都在香港,地點分別是思豪酒店畫廊(1949)、聖約翰副堂(1958、1961)、香港大會堂(1968、1972)及香港藝術中心(1978)。1969年出版有《梁伯譽畫集》第一輯,選刊作品40幅,印製精美。師生展覽共四次,分別在思豪酒店畫廊(1951)、聖約翰副堂(1959)及香港大會堂(1963、1970)舉行。梁氏非常注重培育後輩,早在1955年就設立國畫研究院,又與西區福利會聯合舉辦書畫訓練班,精心示範,悉心教導。還經常帶弟子到新界旅行寫生,讓他們養成師法自然的習慣。

左起:《行書詩二首(劉少旅上款)》(1948年) 和《春山古寺》(147x 81厘米)。

山水之外,梁氏兼寫花鳥、人物、草蟲、走獸等各種題材,用筆秀勁靈動,設色清雅脫俗,盡得古人神髓,「萬能畫家」之譽名副其實。梁氏牡丹更是一絕,筆者曾親眼目睹其弟子王子天即席寫水墨牡丹,筆酣墨暢,揮灑自如,將牡丹雍容華貴又嬌豔動人的風姿展現無遺。以花鳥見長的弟子還有鄧曼姬、鄧萬松、譚美容、黃錫儒及林湖奎,善畫人物的有仇啟雲、潘筱雲、楊兆東、陸瓞綿,山水則有關應良、陳謙、梁仕釗、王熾基、梁不言等傳其衣缽。

1970年4月21日,第四屆師生展結束不久,梁氏應無綫電視之邀,攜關應良、梁不言、黃錫儒、陸瓞綿等高足一同接受訪問,並在該台舉行國畫研討座談會,使傳統文化得以廣泛推廣。梁氏少年時也雅愛音律,善仿粵伶千里駒曲調,偶於文酒之會引吭而歌,音韻婉轉,聽者謂為阿駒再世。梁氏在藝壇頗具聲名,而待人接物卻和平敦厚,不張不揚,可能也因此曲藝之名被畫藝所掩而鮮為人知。

《雲海人家》(60 x 37厘米)。

有關梁氏的出生年份,之前普遍認為是「1903」。筆者最近看到了一張1962年8月29日出版的《華僑日報》,上面刊登了一則報道:「名畫家梁伯譽氏,廿五晚假旺角龍珠酒家二樓慶祝六秩晉一榮壽。」由此推斷,梁氏生日應該是1901年9月7日,農曆則為7月25日。1979年9月14日(農曆7月23日),梁氏在瑪麗醫院與世長辭,享年79歲。喪禮於9月20日在九龍殯儀舘辦理,親臨弔祭及送輓聯、花圈之親友、門生人數眾多,向這位號稱「山水第一筆」的「萬能畫家」作最後致敬!更加慶幸的是,門人分別於1982年及2004年為其舉辦遺作展,令其藝術成就得到更好的彰揚和傳承。

(本文作者是普藝文化促進會會長,著有《平山探藝》第壹輯;文章原刊載於《藝術香港》雜誌2023年1/2月合刊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