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伴我同行》載譽重演:主僕情深勵志感人,以生命影響生命

呂書練

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細膩而生動地敘述了一位失明女士和她的僕人之間相依相伴的一生。動人的情節、純樸的台詞,配以簡潔的布景和生活化的歌舞,令這齣由知名導演兼監製高志森創辦的「春天舞台」全新製作的音樂劇相當具感染力。

《伴我同行》去年九月初疫情期間於屯門大會堂演奏廳首演四場,備受好評;再於今年3月底至4月初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載譽重演」五場。筆者觀看的是4月2日演出,現場反應同樣熱烈,落幕時的掌聲長久不息。

《伴我同行》是一個關於愛和陪伴的故事。

原著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出版,中文原名為《失明給我的挑戰》,其後改名為《伴我同行》,並出版同名續集。最早由去年逝世的資深舞台劇編導、時任香港話劇團助理藝術總監古天農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搬上舞台,再由高志森拍成同名電影,而著名編劇杜國威也受此故事啟發,為當時的亞洲電視編寫了一齣二十集同名電視劇,於2002年首播,女主角聶小瓊由焦媛飾演。

焦媛飾演女主角程文輝。

換言之,對香港中年觀眾來說,程文輝與其僕人和姐的故事並不陌生。不過,根據本劇總導演高志森透露,這次的音樂劇跟早年的話劇版和電影版有兩點不同,一是程文輝後來寫了續集,他的新製作下半場就增加了相關內容;二是這次是以音樂劇形式呈現,表達上結合了唱、跳、演,重視節奏推進,尤其是有一群香港培道小學合唱團小朋友參與演出。

劇情以倒敘方式拉開,由焦媛飾演的三小姐程文輝(成年)中年後,以旁白和解說的形式憶述自己從童年到少女(隆藹宜飾)的成長歷程,以及獲獎學金留學美國並在歸來後成為香港政府第一名失明社會工作者的故事。文輝1989年退休後與和姐定居美國,至1995年和姐病逝,兩人相依相伴逾半個世紀。

黃淑儀飾演的和姐與家中的三小姐程文輝(少女時期由隆藹宜飾)情同母女。

雖然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但以音樂劇形式呈現卻有不一樣的感覺,尤其是加了童聲合唱,更增添氣氛和節奏感;阿姐級的黃淑儀和焦媛的演出無懈可擊,後者充滿情感的敘述和前者沉實的演繹符合兩個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角色設定,引人入勝。

當然,故事本身就很有戲劇張力,兩人唇齒相依的主僕情,不是母女,勝過母女。當嫌棄文輝的祖母要孫女出去賣唱時,和姐挺身而出阻止;知道文輝渴望上學而沒有學校願意錄取時,和姐就帶着小主人去小學課室外旁聽;文輝家道中落,和姐更拿出私己錢幫補家用……

看不見的程文輝用心聆聽。

和姐有一句話說得很形象:「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腦。」而且,她的愛和關心純樸中不無睿智,有一幕講到,文輝取得到美國深造的獎學金,卻只夠她一個人的生活費用。兩人雖然不捨得分開,但為了文輝的前途,和姐不但鼓勵她勇敢前行,更訓練她生活自理的能力──眼睛看不到,可以用手摸,用耳聽,用心靈感受。

在赴美送機一幕,文輝放下行李跟各人道別後,卻摸不到行李,站在一旁的和姐看到,卻不上前幫忙,而是讓文輝自己摸索,找到行李後再隨空姐上機……多年後,文輝才從哥哥口中得知,和姐是有心這樣做的,因為她知道不能陪文輝遠行,她終究要學會自立。

少女程文輝和家傭主僕情深。

留學歸來的文輝在社會福利署當上社工,充滿自信,忠誠的和姐繼續當她的「眼睛」,伴她同行,同時被文輝的勇敢驅使,共同協助盲人、老弱積極面對人生,甚至伸張正義。劇中下半場最精采的一段,就是已是社工的文輝與和姐數度勇闖當時屬「三不管地帶」、龍蛇混雜的九龍城寨(作者註:1993年完全清拆),先勸喻妓女「轉行」從良,再為一位昔日盲人姐妹寶玉(羅綽菲飾)討公道並贖身。

期間,她跟不良青年發生爭執,更跟城寨二哥(葉進飾演)講數,卻被對方拉住,指她應「用命償人」,要程文輝選擇三種「死法」──槍殺、棍打或服毒,結果,她與和姐義無反顧,選擇服毒,因為這樣可以慢慢死去,有時間互相道別。卻原來毒水是假的,城寨二哥為二人重情重義感動,並派車送她倆回家。多年後,這位二哥更帶同屬下拜訪,謂受其事跡啟發而信教,並已改行從良──這是另一個「生命影響生命」故事。

充滿自信的程文輝偕和姐來到龍蛇混雜的「城寨」,跟黑道頭目講數。

程文輝自傳的英文名是「One of the Lucky Ones」,直譯為「幸運者之一」;同名音樂劇演出場刊封面也有一句話:「我是一個幸運兒。」這顯然是她的心聲。作為出生六個月便因醫療事故而終身失明的人,她是不幸的──眼前是漆黑一片,看不到多彩的世界,甚至要承受連最親的家人都嫌棄自己的痛苦。

但是,因為和姐的愛和激勵,她不再感孤單,更努力上進,這位目不識丁的家傭也成為她心中的明燈和筆下的女主角;又因為取得獎學金受到教育並當上盲人社工,給了她信心和力量,再回餽社會,幫助弱勢者,所以,她覺得幸運。她更照顧和姐終老,不但建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主僕情,也譜寫了一首失明者讚歌。

年邁的和姐(右)獲程文輝照顧終老。

將程文輝燦爛的一生濃縮於兩個小時的舞台,需要作出取捨,可幸,編導抓到重點,劇情交代清晰,一方面觸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社會保守觀念,另方面突出了程文輝從一位徬徨無助的失明女孩成長為堅強的生命鬥士的巨大動力──愛和陪伴。

音樂劇是一種包含了眾多舞台元素的藝術形式,最大特點是有歌有舞,不過,在本劇中,歌舞主要起襯托作用,因為這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本身就具備戲劇張力。然而,童聲合唱在關鍵時刻以和音或伴唱形式出現,不但強化情節,也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

童聲合唱在戲中起着畫龍點晴、強化情節作用。

劇中有十多首歌曲,除了同名主題曲,還選用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舊歌,包括《讀書郎》、《天涯歌女》、《I will follow him》等強化主題,旋律耳熟能詳,也引起共鳴。不過,如果在這方面多點原創性,效果或許會更好。

註:程文輝於2011年於美國洛杉磯逝世,終年75歲。她被譽為「東方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