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才女」再創新猶  謝曉瑩悉心打造本土題材粵劇精品《東方之珠》

呂書練

「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這是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的歌曲《東方之珠》,也是香港的象徵,這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上的形容詞或其所創造的經濟奇蹟的代名詞,在有「粵劇才女」稱譽的謝曉瑩眼中,那也是有據可考的史實,她於是在對香港歷史考究的基礎上創作了同名現代粵劇《東方之珠》,並由她參與主演的靈宵劇團定於今年9月7日在九龍高山劇場首演。

《東方之珠》乃謝曉瑩籌劃中的「講‧香港故事」系列的首篇,是首個以香港歷史為背景,加上創作而完成的粵劇劇本,她大膽將鮫人形象搬上粵劇舞台。「是筆者在疫情百業停擺、等待戲院開館期間的作品,沒有紛繁的瑣事,心無旁騖的,灌注進了我無限的寫作情感、泿漫情懷和憂患情緒。」她在該劇宣傳海報中寫道。本劇獲粵劇發展基金資助及香港文聯支持。

粵劇花旦謝曉瑩將在其編劇新作《東方之珠》中化身為會哭出珍珠的鮫人(圖)。

根據謝曉瑩考究,五代十國以來,香港屯門一帶已是重要珍珠產地,這裡發生了許多跟採珠有關的故事。她把創作背景放在明武宗年間,當時的屯門海戰、大埔海港有鮫人出没,傳說中的鮫人是中國古代神話魚尾人身的神秘生物,有點像西方神話中的美人魚,但又不完全相同。

因為鮫人善於紡織,可以製出入水不濕的龍綃;鮫人哭泣時,眼淚會變成美麗的透明珍珠,稱之為鮫人珠,是異常珍貴的寶物,具有神奇的醫療功效。所以,俗稱的「鮫人淚」也成為難得一見的珍貴之物,鮫人自然成為岸上人家捕獵的對象。

謝曉瑩就以此民間傳說入手,並加入編劇的想像力,給這段傳說賦予一段浪漫的跨階級愛情故事:尚未登基的明武宗堂弟朱厚熜(即後來的明世宗,梁兆明飾)為治母妃病前來尋找「鮫人淚」;他微服私訪東莞郡的香港,來到大埔港。在凝神探究漁民採珠中,他不慎墮海。正在海邊跟姐妹們戲水的鮫人謝晶瑩(謝曉瑩飾)見狀立即相救,並以身上的「定海珠」(即鮫人淚化成的鮫人珠)助其呼吸。扶持朱厚熜上岸後,突聞人聲,鮫人們迅即離去,謝晶瑩倉皇中遺下定海珠,而朱厚熜也在朦朧中見過謝晶瑩的美貌及其鮫人身段……

梁兆明在《東方之珠》中的朱厚熜造型。

於是,男的希望找尋救命恩人,女的為找回定海珠,幾經波折,一雙「璧人」相遇、相愛又相離。期間,發生廣東右布政使吳廷舉(院兆輝飾)支使女兒吳鳳英(王潔清飾)冒充朱厚熜的救命恩人,欲迷惑對方,他自己則與寧王私通,將珍珠賣給佛朗機人(明朝稱葡萄牙為「佛朗機」),左右逢源。他們並請朱厚熜暫居府上,以便試探他。

一天,暫時留在當地生活的朱厚熜遇見已化身為人的謝晶瑩,並互相認出對方。謝晶瑩不承認自己是鮫人,卻向他揭露吳廷舉如何仗勢欺凌村民,強迫採珠,無視採珠過度導致其他生物受損以及深海危險,破壞生態和罔顧人命。朱厚熜答應向上秉告。與此同時,吳廷舉勾結佛朗機、英格蘭聯軍,欲把珍珠賣給佛朗機將軍安德拉德(吳立熙飾),豈料對方卻藉機以武力威脅,逼其獻珠,尤其是由「鮫人淚」化成的「東方之珠」,並攻佔港灣,威迫全村人去採珠。

謝曉瑩在《東方之珠》中的謝晶瑩造型。

情況危急,朱厚熜決定返京求援,與謝晶瑩惜別,卻途遇廣東援兵,遂折回一起征戰,誓與香港共存亡。在謝晶瑩等裡應外合下,成功擊敗聯軍。然而,狡猾的安德拉德卻在臨走時在採珠水處下了毒,謝氏漁村各人皆中招。謝晶瑩不理姐妹說「鮫人哭出血珍珠後自己將會煙飛雲散」之勸告,最終哭出了血珍珠,並將之溶於水中,讓眾人服下,自己則化作一縷輕煙……有情人雖未能成眷屬,美麗善良的鮫人卻成就了「東方之珠」──今日香港的象徵。

史實結合傳說,再賦予想像,情節綺麗淒美中蘊含正義。謝曉瑩說,「我從小就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喜歡閱讀各類歷史故事。但我翻看記載,卻發現鮮有講述香港歷史的粵劇作品,我於是萌生了創作念頭。」劇中官員職階皆為真確史實,至於歷史上的男主角朱厚熜是否真的來過香港,她說留給大家去想像。

新編粵劇《東方之珠》海報。

謝曉瑩的創作原意是,除了講好自己生長地的故事外,也在劇中借古喻今,透過古人過度採珠導致海洋生物死亡和意外頻生,警醒現代人勿過度開發資源,引致地球進一步暖化等。她同時也把今日香港市民愛去吃海鮮的屯門三聖墟石碑用在劇中,以神石出現,象徵鮫人的大愛,並透過由劍麟飾演的謝氏族長(老爺爺)的口,敘述古今故事,表達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的主旨。

為了打造這齣以香港歷史為背景的原創粵劇,製作單位靈宵劇團征組了強大的陣容,除了名伶梁兆明、謝曉瑩、阮兆輝、吳立熙等台前演出外,幕後班底也不弱,由粵樂大家高潤鴻擔任藝術總監兼音樂領導,國家一級演員兼崑曲名家王芝泉南下出任藝術指導,越劇名家史濟華伙海歸京劇演員王蕾共同執導筒。

身兼劇團創辦人之一的謝曉瑩並透露,全劇共分七場,為配合新穎題材,劇團會在舞美上作出新嘗試,包括設計全新的舞台燈光、舞蹈和特色服裝等,也會設計特殊的身段,以呈現鮫人在海中的美感,在保留傳統的唱唸做打的同時,實現守正創新。

此外,「音樂上,我們也用了一些很有香港/廣東味道的曲子,比如,某一特定年代像西樂的粵樂,即精神音樂,包括《迷離》、《驚濤》,以及1963年的粵語片《千金之女》插曲《念情郎》等。」謝曉瑩補充說。總之,靈宵劇團力圖打造一齣在保留傳統精髓、充滿懷舊味道中不無創新意識的現代粵劇精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