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腳印 「與履同行」展覽寄託着鞋履背後的人文情懷

鞋履,是日常生活中與人類不可分開的一部分,它作為忠實的伴侶,見證着我們每個人走過的路。我們可能會忽略,但其實每個人的鞋都暗藏着一些信息,是一點磨損,一些脫線,又或是洗不去的污漬、無法復原的摺痕,都默默訴說着鞋主的故事,以及他們的人生。藝術家Irene Flanhardt(黃曼玲)就把視線投向人們的雙腳,以畫筆記下這些鞋履的暗語。

藝術家Irene Flanhardtt(黃曼玲)和她畫過的鞋子。

位於深水埗的The Bridge+人文藝術空間,在通向閣樓的階梯上,陳列着10多對舊鞋。嫩粉色的童鞋,沉重的工作靴,皺縮的芭蕾舞鞋,運動員的單車鞋……與牆上的14張油畫、6張鉛筆畫默默呼應。在2019至2022年間,Irene Flanhardt從身邊認識的各行各業人士那裡借來他們長期穿過的鞋履作畫,因此有了今次的「與履同行」展覽。

「與履同行」展覽的畫作記錄了各行各業人士的鞋子。

各行各業的人與鞋

Irene說起自己畫鞋開始於2019年中,當時,她的朋友David Liu從芭蕾舞蹈家勞曉昕那裡借來一雙頗舊的腳尖鞋給她素描:「我越畫越起勁,甚至想畫更多各行各業人士所穿的舊鞋,就是在那時候,我萌生了以此為創作主題的想法。」於是,她便直接或間接地從認識的人那裡「搜集」起了鞋子,4年內一共畫了25對鞋。

資深芭蕾舞蹈家勞曉昕的腳尖鞋。

今次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粵劇紅伶鄧美玲的繡花鞋,單車運動員李慧詩的賽鞋,電車迷兼巴士迷阮繼增追蹤交通工具腳跟磨破的鞋,陶藝家何大鈞為方便創作在工作室裡穿的拖鞋,壁畫家黃志豪上落棚架工作時沾染了顏料的鞋,在香港賽馬會工作了超過14年的策騎員陳創業因策騎賽馬而滿布磨損的鞋等,觀眾亦可以掃描每幅畫作的旁邊的二維碼,來細細閱讀每位鞋主與鞋之間的故事。

粵劇紅伶鄧美玲的繡花鞋。
香港首位女子單車世界錦標賽冠軍運動員李慧詩的賽鞋。
電車迷兼巴士迷阮繼增追蹤交通工具腳跟磨破的鞋。

舢板婆婆與舞者之「鞋」

展覽中最特別的一幅作品,畫面中是兩對沒有穿鞋的腳,分別屬於大澳舢板婆婆周買女與台灣舞者林倢卉。周買女是Irene在大澳的獨居好友,她12歲已入行做舢板女孩,直至70歲才退休,年紀雖大但活潑樂觀,Irene常帶着前來大澳遊玩的遊人去探訪她。「那次與林倢卉同去,周婆婆向倢卉說起自己年輕時也喜歡跳舞,於是倢卉邀請她共舞,在她們跳舞時,我就為她們拍下了一張照片。」Irene說。

大澳舢板婆婆周買女與林倢卉一起跳舞。 (Irene Flanhardt 攝影)

Irene事後忽然想起,林倢卉在台上時通常是光腳跳舞,而周婆婆年輕時也是赤腳撐舢板,從大澳一直搖到梅窩或馬灣,有時甚至在漆黑中順流而下,再返回大澳,那些旅程很是漫長,需要兩天一夜。於是,她基於這樣的靈感創作了這幅沒有鞋的作品,兩位女性的雙腳親密地擺放在一起,一對年輕,一對蒼老,充滿時間留下的印記,卻都帶着一點可愛、堅韌與灑脫。

大澳舢板婆婆周買女(左)與台灣舞者林倢卉沒有穿鞋的雙腳。

殘舊的鞋述說故事

Irene說許多人都不願別人看到自己鞋的殘舊或者是髒污的地方,但那些正是鞋子的個人化之處:「我開始做這個題材時,便會有意無意地注視人家所穿的各款鞋子,對殘舊的尤其感興趣,因為它們曾與鞋主一起走過一段旅程,留下一些痕跡,我想知道背後的故事。」因此,在向別人借鞋來畫的時候,她也會與鞋主做一個訪問,了解他們平時穿着甚至是行走的習慣,便更能明白鞋的獨特之處。

陶藝家何大鈞與他的鞋。

Irene曾在2018年出版《追蹤電車24小時》,當時為近距離記錄電車的日常流程,她多次深入屈地街和西灣河電車廠捕捉人事點滴,訪問車長與電車員工,以電車照片與故事,向幕後英雄致敬。「我總是做一些和基層有關的創作,各行各業的人和事我都想了解。」Irene說。這一幅幅畫作,雖並非每幅都有人物的存在,但即便畫面中只有一對或普通或破舊的鞋,觀眾也能從細細觀摩中,勾勒出其主人的模樣、習慣與人生。

香港賽馬會策騎員陳創業的鞋。

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黃依江)

「與履同行」展覽信息:即日起展至9月17日。地點:深水埗鴨寮街82及84號地下The Bridge+ Living Art Spac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