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篇│香港文聯首届藝術行政人才培訓班順利結業 學員感增強「文化自信」 盼後會有期

呂書練

(編者按:由香港文聯主辦、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的首届「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行政人才培訓班」(下稱「培訓班」)於11月25日至12 月1日分兩個階段進行,前三天由特邀內地專家以授課形式講解國家文化政策、文化強國戰略、國家形象塑造、國家藝術基金運作,以及內地文藝界近年的創作成果、藝術市場動態等,後四天以實地體驗形式,到大灣區兩個前沿城市深圳和珠海考察和參觀文化設施,並進行文化交流。各學員經過一周的密集式學習後也分享了心得和感受。我們整理後分「上課篇」和「考察篇」等刊發。)

學員上課現場。

隨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一輯輯聲、文、圖並茂的簡報和視頻的呈現和播放,為期三天的「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行政人才培訓班」(下稱「培訓班」)首階段授課部分圓滿結束。各學員經過三個整天緊湊有序並層層遞進的課程,普遍帶着感恩的心情分享所得:「謝謝」不斷、「收穫」甚豐,多人更表示課程令其增強「文化自信」。

結業儀式由「培訓班」項目負責人兼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主持,身兼京崑表演藝術家的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鄧宛霞、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規劃處處長劉立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出席,並聽取學員們分享的課後感想。

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右一)主持結業儀式,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鄧宛霞(站立者)作總結發言,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規劃處處長劉立明(左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左一)出席聽取學員們分享的課後感想。

參與本次「培訓班」的學員來自本港文化藝術界不同的領域,既有來自政府康文署及政府相關機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官員、高級經理,也有諸如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香港文化藝術推廣協會、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等的行業代表;既有本港專業演藝團體傳訊主管,也有大專院校相關藝術行政人員和大型智庫文化藝術研究者,更少不了中國文聯各文藝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代表等,從平面藝術到表演藝術,多位身兼藝術家或創作人,學員閱歷深厚、背景多元,令他們在前期上課學習和後期參觀考察中,都跟授課老師、當地同行和相關負責人有深入交流,教和學有良好互動。

來自書法界的五位學員在課堂休息時合照。
香港賽馬會是本培訓班獨家贊助機構,也派兩位員工來聽課。

三天的課程由香港文聯特邀九位來自北京和廣東省的專家、學者,共講授十門課,包括(依授課時間順序)由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畢緒龍講解《國家文化政策與新時代文化建設》、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兼教授胡鈺講解《文化強國戰略與文化理論創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吳璟薇講解《國家形象與國家文化軟實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劉偉講解《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政策導向解析──基於粵港澳文化市場培育視角的思考》、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兼教授靳軍講解《傳統文化與科技的創新發展》、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劉治治講解《「展與覽」當代語境下中國藝術展覽的視覺流變》、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系主任孔亮講解《中國版畫發展狀況》、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規劃處處長劉立明講解《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政策及申報指南解讀》、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講解《數字文化產業:現狀與趨勢》,以及由靳軍、劉治治、孔亮主持的座談分享會:《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藝術、設計發展和文化現代化進程》。

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畢緒龍在授課中。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院長兼教授胡鈺在授課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吳璟薇在授課中。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劉偉在授課中。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兼教授靳軍在授課中。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助理教授劉治治在授課中。
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系主任孔亮在授課中。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規劃處處長劉立明在授課中。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錚在授課中。
左起:孔亮、靳軍、劉治治正主持座談分享會。

課程編排緊湊而有序,內容廣泛又具針對性,老師們結合了理論知識和個案實踐的講解清晰而生動,而且圖、文、聲並茂,令平時感覺枯燥而深奧的政策條文、戰略術語變得簡明易懂,各同學在整個上課過程中頻說「精彩」,有學員分享時更激動地哭起來,以身為中華兒女而自豪,並引起熱烈迴響。各人都感這樣的收穫有點姍姍來遲,並期待繼續舉辦,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下面是部分學員心得分享。

上課中的學員不忘用手機拍下課堂內容。

了解國家文化政策 強烈感受「文化自信」

首先發言的是政府康文署文化交流高級經理魏詠茵,她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大灣區的文化交流,覺得這次的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從國家文化政策,到內地文化現狀、大灣區最新的發展等,都在短短三天內有一個好全面的認識和掌握,對她及其團隊今後到大灣區推動工作,以及與灣區各城的合作伙伴交流時,助益良多。

魏詠茵在分享中。

「我也學到多個關鍵詞,比如文化自信、創新性等,對從北京、上海到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到各個城市的定位等,也有較深入的了解。」她說,香港人平時很少接觸到這方面的專家和這類信息,老師的專業演繹令大家在很短的時間,認識這麼多。

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經理羅婉彤則認為課程編排很有心思,首天是較高層次、宏觀性的政策解讀、理論分析,接着是逐個細項介紹,諸如AI、大數據的運用和發展。但她感受最深的是「文化自信」:「以前,我對這四個字不太清楚,如何定義。經過三天課程,令我產生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而劉立明處長解讀國家藝術基金指南時,也讓我們知道,原來國家很支持我們在藝術方面的發展。」

羅婉彤在分享中。

同樣在課程中強烈感覺到「文化自信」的還有以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董事局成員身份出席的舞蹈導師鍾晶和香港舞蹈團傳訊主管林以因,後者更坦言衝擊很大:「我們國家除了經濟強大外,我們也需要告訴人家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慶幸自己所屬的香港舞蹈團一直這樣做:將當代創意融進香港特色,推動中國舞蹈,並以創新的舞蹈動作傳承中華文化。」

鍾晶在分享中。

林以因說,這次學習堅定了藝術家和藝術行政人員的使命感,我們需要讓年輕一代知道:國家的發展情況,需要對國家有信心,尤其聽了吳璟薇老師講有關國家形象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時,以品牌的概念去打造國家形象,收效明顯。

林以因在分享中。

香港星河畫藝會會長伍汝換則覺得,老師們專業性的講解和表達的感染力,「激發我們對祖國歷史的興趣,教學的內容則增強了我們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堅定每個學員的文化自信,令我們對藝術創作有更明確的方向,有助成為文化自信的踐行者。」

伍汝換在上課中。

利用國家政策紅利 打造香港藝術之都

「可以很負責任地講,我是第一次參加培訓班而不打瞌睡的。」中國香港書法學會秘書長李佐略這句開場白話音剛落,課堂立即響起掌聲:「證明講者、內容都是頂級的。」他說,這次上課最大的得着是對國家的文化政策和國家對香港的期望更清楚:「我們的祖國有這麼多政策正在扶持香港,我們應該很感恩。當我們以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時,就像劉偉老師所說,我們更要注重溝通點,不要只是宏觀或微觀,應該是中觀。我以前跟外國朋友閒聊時,他們總說不明白中文文義,所以,我們需要找一個適合的溝通點,才可以講好中國故事。」

李佐略在分享中。

集古齋總經理助理兼市場總監楊波同樣覺得系統化的課程令他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從國家層面的方針,到政府層面的政策,都讓我們全面了解地到政府如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我服務的公司從事傳統書畫推廣,在香港,受眾群體較少,大部分是50,60歲的人,我們肩負的使命是,如何讓年輕人更接受傳統文化。但我們在推廣遇到不少困難和瓶頸,這幾天的學習帶給我不少靈感,比如我們可用現代科技,以沉浸式展覽推動國潮。」

楊波在分享中。

來自內地的他另一個強烈感受是,對兩地文化藝術的發展有一種感觀上對比,「覺得這幾年香港文化藝術氛圍是很濃厚的,像劉處長介紹,香港在國家藝術基金上的立項率達17%,內地才7%,這樣的強烈對比,讓我們看到國家的高瞻遠矚,在中央政府層面已經有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樣的方向,所以,我們更要利用好香港的文化資源和國家的政策紅利,令香港不但作為金融之都,也是文化之都、藝術之都。」

來自粵劇界的學員黃綺雯(右)與老師劉立明合照。

早在二十年前以「專才」身分移居香港的陳俊曾任香港舞蹈團首席舞員十年,他現以粵港澳文化藝術人才交流協會主席活躍於三地,舉辦培訓班和藝術活動等,他說,「我常到內地,知道內地近年人才輩出,有很多出色的作品,但本課程專家提供的內容非常豐富,講解很精彩,信息量非常大。尤其是結合了案例的講述,讓我深深感覺到,我們香港有很多東西可以做,無論國家藝術基金贊助的大型節目,還是針對小型劇場的劇(節)目,我們都可以去探索,尤其是如何吸引年輕人看我們的演出。」

陳俊在分享中。

認識內地文化產業 有助香港借鏡引進

培訓班內藝術行政方面資歷最深的何嘉坤年前從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的職位退休後,近期獲邀出任香港演藝博覽2024國際顧問,她對有機會參與首先說「多謝」,指資訊豐富、內容扎實,有別於平時聽到香港定位或香港應做甚麼之類的口號式詞句,印象模糊。經此課程,她感覺比之前清晰多了;其次是知道我們國家推出的很多政策背後,是很多專家、學者做了多年思考和調研的成果,而非憑空想出來的,有理解,有理據,有歷史;第三是希望繼續舉辦類似課程,大家還需要進一步了解。

何嘉坤在分享中。

何嘉坤建議國家多派一些專家來,助香港人多了解國家,也更了解自己,因為香港目前存在很多問號和可能性,還没有很清晰的發展方向。她希望推動多些實實在在的研究、研討,找到方向,香港可以發揮潛能,為香港,為國家做一些事。

緊接着分享的余潔儀是何嘉坤的接班人、現任香港藝術節行政總監,此次同時代表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董事局而參與培訓班,她坦言,以前對紅頭文件類的國策不太了解,也感覺難以理解,但這幾天老師們解釋得很清楚;同時了解到內地藝術市場和年輕一代的消費行為,特別是Z世代;她同時學習到內地在蓬勃發展中最創新的東西,像AI的運用、IP的開發等。

余潔儀(右二)在課後積極與老師、同學交流。

她說,「這幾天的課也促使我反思:香港藝術節每年都引進很多沉浸式作品,但都是外國來的,還沒有內地方面的。上課後發現,原來內地近年的發展如此不得了,尤其許多國潮+科技的節目很精彩,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引進香港,讓更多人欣賞。」她補充道:「很多香港人對內地的情況不是很了解,我們不能用硬梆梆的語言跟人家說,人家聽不進去。我們或許可借鑑老師介紹內地年輕人喜歡的語言和方式。」

張錚老師的課播放不少文旅案例,畫面生動。
學員們看着一個個有趣的成功案例,笑逐顏開。

香港太空館館長何萬雄對此也有同感,他說,自己這行偏科學性,曾擔心是否能聽明白。但老師的講解,從宏觀的大方向如國家政策的解讀、文化背景,到微觀的大灣區各城正在做甚麼,落實了甚麼政策,都講得很細緻,令我們明白如何配合。他說,太空館和科學館是同一個體系,我們也跟灣區各城有交流和做示範,這次課堂所學正好借鏡。最深刻是,幾位老師都提到的沉浸式體驗,在科學館舉辦的科學活動也可採用這些比較新穎的方式,將科學和藝術結合。

何萬雄在分享中。

灣區各城文化同源 上課產生回家感覺

香港屬於粵港澳大灣區一員,與區內各城同源於嶺南文化,未來區內各城文化交流、合作不可避免,所以,多位學員對劉偉老師講解有關議題都有反響。

從事政策研究的香港團結基金文化藝術研究員林玥彤是全班最年輕的學員,她說,近年因疫情,沒機會與內地學者或專家交流,這次正是好機會。「以前感覺國策很高層次和方向性,很難明白,這幾天的課程與我的政策研究工作很相關,助益很大。」

林玥彤在分享中。

「那天聽劉所長講大灣區相關政策,尤其仔細地列出灣區各城的政策,很清晰,感覺很有收穫;另一個印象深刻的是,張錚老師介紹的內地流行文化,以及一些生活習慣,比如很多人用抖音,效果很好。但香港卻很少人用抖音,卻用IG。張老師介紹了不同地方的案例,也啟發我思考:那些案例是否適合香港?如何在香港落實?或香港如何開發IP?」她說未來會用所學為本地文旅發展提供接地氣建議。

劉偉有關灣區各城文旅政策的解讀,對位處大灣區的香港學員來說,較易引起共鳴。

目前正活躍於灣區各城的陳俊認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不但是國策,也是香港的機遇,尤其深港兩地合作。他說,聽了劉偉老師的課後,大家接着會到灣區兩個城市實地考察,「我們在參觀硬件時,最好也去了解一下軟件,這次老師帶來的都是數字化的,非常清晰地從文化發展史,到觀眾群的情況。以我在深圳生活,刷抖音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微信視頻號也發展迅速,但香港還是停留在Facebook上。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可透過這些社交媒體傳播我們的文化和藝術。」

說到上課感想,墨色間香港水墨研究學會主席蘇傲雪可謂強烈,她歸納出四點:感恩、激動、方向和前路、使命和參與。「等了半個世紀,終於有了回家的感覺。」她甚至激動地哭起來,全場響起掌聲。

蘇傲雪在分享中。

「在我的年代,媽媽很辛苦地把我們送去英文學校讀書,工作要爭取去外資機構,看畫展也是看西畫,講話是英文多過中文等,直到近年,我才有回家的感覺,重拾我作為中華兒女的身份。」蘇傲雪說,「專家的解讀,讓我實實在在地了解國家政策,有一種從失落中走出來的感覺,雖然我們香港的前路還不太清晰,但感覺國家和政府的方向是非常清晰的。 」

香港美協常務秘書談雅文則在分享時不忘獻計,說該會很注重對年輕人的培訓,建議這次的課程或類似的講座應走進中學、大學乃甚小學,刺激學生思維,尤其像數字藝術和AI之類。

談雅文在分享中。

無獨有偶,中國書協香港分會副秘書長周珂也說該會一直希望在中小學推廣書法。「我在幾堂學到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文化的融合和互補,覺得很重要。另一個重要收獲是,明白國家對香港是有很大的期望的。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有責任用外國人能聽得明白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周珂在分享中。

最後發言的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行政主任鍾佩穎則借用吳璟薇老師的話呼應前面同學提及的「文化自信」:「世界都知道中國有多古老,卻不知道中國有多先進。」她說,從各老師課程的內容和呈現的簡報也證實了,中國在科技應用,尤其AI的發展到了哪個程度。她希望自己消化之後可以應用在工作上。

鍾佩穎在分享中。

項目負責人兼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對學員真誠的分享表示感謝:「有感想、有思考,有建議,更有感受。」她深受感動地說:「大家都說,通過課程對國家的政策有深入了解,尤其對文化自信有深刻的認識。」她相信,再通過下一階段的實地考察,大家對香港未來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過程中都會作出努力和發揮作用。

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在本次培訓班中全程負責。

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鄧宛霞總結說,香港不乏有關的培訓課程,但主要是參考西方的,本次培訓班是第一次邀請內地專家來講。她結合自身經驗分享說,自己從小學京劇,並從事京劇表演和培訓工作,早年都是自己身兼行政工作,做到大學邀請去分享經驗。這讓她感到可悲,主要是當年很難找到一位懂得國策、了解內地運作方式、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深厚認識,並能結合香港的情況一起來推動中華文化的人,自己不得不「逼上梁山」。

香港文聯常務副會長鄧宛總結時也開心地分享個人經驗。

「看到今日有這樣的培訓班,相信情況一定會有所改善,大家共同在香港乃至國際上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鄧宛霞最後代表香港文聯恭喜各位同學順利完成課程,並向專程來授課的專家、學者,以及籌備課程的工作人員致謝,接着向各學員頒發證書。

在下一個階段,培訓班學員將展開為期四天的深圳珠海參觀、考察行程。

學員們分批領取結業證書。
學員們分批領取結業證書。
學員們分批領取結業證書。
結業證書。
結業證書內容。

課堂課餘交流分享

劉治治老師說,香港的設計作品對早期的他甚有影響。
設計學員香港印藝學會執委蕭琬璍、香港設計及創意產業總會榮譽秘書吳秋全(右一及右二)與老師胡鈺、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合照。
師生課後爭取時間交流。
自稱是藝術行政新丁的九十後學員翁煒桐。
在劉立明講授有關國家藝術基金申請指南的課堂上。
學員在上課的同時,也在欣賞藝術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