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篇(珠海)│珠海文旅項目親水親綠 學員難忘「天宮」「日月貝」 激發夢想和行動

呂書練

(編者按:由香港文聯主辦、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的首届「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行政人才培訓班」(下稱「培訓班」)於11月25日至12月1日分兩個階段進行,前三天由特邀內地專家以授課形式講解國家文化政策、文化強國戰略、國家形象塑造、國家藝術基金運作,以及內地文藝界近年的創作成果、藝術市場動態等,後四天以實地體驗形式,到大灣區兩個前沿城市深圳和珠海考察和參觀文化設施,並進行文化交流。各學員經過一周的密集式學習後也分享了心得和感受。我們整理後分「上課篇」和「考察篇」等刊發。)

當首届香港藝術行政人才培訓班學員踏出古色古香的珠海博物館大門,一陣陣徐徐的海風越過著名的情侣路飄來,晴朗的天空顯得溫柔,為期四天的參觀、考察行程來到尾聲,大家再次雲集,在空曠的博物館廣場拍照留念,向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道別。

跟大家相對熟悉的深圳相比,毗連澳門、由眾多個海島組成的珠海展示的是另一種氣質和風情,連她的文化設施也跟海島風景一樣多姿,尤以美麗的「日月貝」為代表,這是珠海的地標,更是著名的文化設施和打卡景點。

看到如此美麗的「日月貝」,當然要來張大合照。

在太空中心:鑽進「天宮」「穿梭」太空

參觀第一站就是大名鼎鼎的珠海太空中心。大大的湛藍屏幕上閃爍着開館主題:「夢想有多大,空間就有多大。」這是一個激發夢想、又助你圓夢的地方,它的空間就像它所說般,寬敞、空曠,又高又大的展覽設施和難得接近的設備,觸目可見。

「夢想有多大,空間就有多大。」九十後的翁煒桐或有機會實現夢想。
進入空間站核心區,學員們紛紛舉起手機。

這是國家級的展覽天地,乃中國首個超大太空展覽館,2023年1月20日才正式開幕。由珠海市聯合中國航展主辦單位精心打造,珠海華發集團攜手珠海航展有限公司全面負責投資建設和運營。項目位於珠海國際航展中心,展館總面積四點二萬平方米,展陳內容包括國家航天、航空、國防等領域最新成果,融合未來感、科技感和中國傳統美學於一體,是一場「永不落幕的航展」,也是常態化航空航天和國防科普展覽,以及包括港澳在內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航天展區空間寬敞。
以時間軸形式呈現我國火箭發展史,一目了然。

太空中心以「夢想」為主題,嘗試打造「啟迪科學夢想的搖籃,探索宇宙奧秘的課堂,開創美好生活的起點」。除了展示,全館覆蓋智能互動系統,八大展區設施多元,並設計有相對應的故事線,主題鮮明,內容豐富,集娛樂性、互動性、體驗性、科普性於一體,是體驗航空航天與國防科技魅力,了解和掌握科普知識的絕佳場所。在現場,我們也見到數個不同的中、小學生班在聽老師講述航天航空故事和知識。導賞員說,這些學校並不僅僅是珠海當地,不少來自灣區各城。

經常有學校組織學生到這裡參觀,並就地上課。

在航天展區,我們了解到中國探月工程和探火工程成就,以及人類對月球和火星未來探索的想像。比如,我們見到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規劃中第三階段的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模型,也看見按一比十比例製造的「長征」、「捷龍」系列等運載火箭模型,以及它們如何把「嫦娥」送到月球,而「嫦娥」又如何在月球採樣回來,等等,這些圖、文、表、實物模型兼具的展示,令高科技不那麼「高不可攀」。現場還展示我國最新製造的戰鬥機模型。

大家圍觀的就是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模型)。
這些運載火箭(一比十比例模型)就是運送「嫦娥」等到月球的「功臣」。

據介紹,觀眾可通過各互動項目展開「登月」、「探火」之旅,通過「數字月球」來一場足不出戶的「登月演練」;也可「變身」為火箭發射指揮員,在航天發射指控場景中模擬火箭臨射準備、點火、升空、遙測以及入軌的全過程;也可以進入月球開採礦場或育種實驗室,完成各項神秘任務;更可坐上「月球車」、「火星車」等各類太空交通工具,體驗宇宙間的穿梭。體驗項目種類多樣,參觀者可以沉浸式領略我國各項偉大工程的魅力。

軍事重地:國防展區。
走進航空展區。這裡展示多架不同款式的國產戰鬥機。

除了眼看和讚嘆外,獲主辦方安排,我們得以進入以一比一比例製作的「天宮」太空站展示艙,體驗和想像航天員如何在這狹窄的空間生活達半年;再借助高科技模擬眼鏡,我們當上了一陣子的「航天員」,駕駛太空船,體驗「穿梭太空」的滋味。

可別誤會,我們不是登機,而是走入「天宮」,將來或許有機會去更遙遠的外太空。
戴上這雙特製眼鏡,坐在這裡就可以經歷一場刺激、驚險的「太空旅程」。
高大的學員楊波(右)全程幫手揹着盛着香港文聯横幅的長袋。圖為他和舞蹈界學員黎少玲在太空中心前廳合照。

走入金灣藝術中心:觀賞「蝴蝶」如何飛舞

意猶未盡地離開了充滿科技感的廣闊「太空」後,我們來到風格迥然不同的金灣藝術中心。這個2023年11月14日正式開幕的珠海最新文化地標被媒體視為「2023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建築」之一,因為這是由國際知名的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設計,期間經歷公司同名創辦人兼設計主帥突然病逝,其外在構造和內部裝潢都呈流線型和波浪紋,充滿動感活力。外觀正面俯瞰像一隻飛舞的蝴蝶,側面看猶如一道波浪。

開幕一個半月的金灣藝術中心正面俯瞰像一隻飛舞的蝴蝶。
側面看的金灣藝術中心則像一道波浪。

金灣藝術中心總用地面積約六點六七萬平方米,擁有大劇場(1208座位)、多功能劇場 (470座)、藝術館及X空間四個場館,各場館通過一個中央廣場和空中走廊彼此串連,動態演藝和靜態展覽既相互獨立,又功能互補,形成演展結合、跨界多元、充滿無限可能的新型藝術綜合體。

學員正走進金灣藝術中心大劇院。
來到這麼新穎的大劇院,當然要坐一坐。
三位來自演藝界的學員在多功能劇場留影。

參觀那天,它的藝術館正舉行「潮動灣區2023——金灣藝術中心開館展」,展示由該中心委約,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的16位藝術家風格各異的作品(將持續展至今年2月14日),學員們不忘打卡,跟藝術品合照。

「潮動灣區2023——金灣藝術中心開館展」正舉行。
既然是一隻「飛舞的蝴蝶」,就來張合照吧。

穿過長隆海洋王國 登上華發中演大劇院舞台

位於珠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長隆海洋王國對很多港人來說,並不陌生,不過,這個樂園就像海洋變幻般不斷添新顏,甚具可觀可玩之處。只是限於時間,我們只匆匆參觀了著名的鯨鯊館。因為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海洋魚類展覽館,水體二點二萬立方米,比目前世界上次大、水體為一點五萬立方米的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的水體超出逾百分之三十。

不難想像,這就是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入口處。
花車巡遊似乎是所有樂園必備節目。
工作人員潛入水中給魚兒餵食物。
色彩繽紛的美麗水母最惹人愛。
在巨鯨前,人類顯得「渺小」。

以「連接世界的藝術殿堂」為理念設計的華發中演大劇院位於珠海十字門中央商務區,由世界建築設計行業領先的英國羅麥莊馬公司領銜設計,建築聲學由位於德國慕尼克的米勒貝姆公司設計,總建築面積約九點零九萬平方米。

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在空中俯視猶如一架立在水中的波斯豎琴。(華發集團官網圖片)

劇院外觀獨特地彰顯後現代主義韻味,在空中俯視猶如一架立在水中的波斯豎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覺。劇院內設1164座位、現代風格的歌劇廳和806座位、古典浪漫風格的音樂廳──莫扎特音樂廳。後者被世界殿堂級指揮家祖賓•梅塔等音樂大師讚為「中國最好音樂廳之一」。

據說,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這個金碧輝煌的音樂廳比維也納的「金色大廳」大。
考察團在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前合照。

華發中演大劇院屬於坐落在珠海灣仔南灣大道珠海國際會展中心一部分,與澳門一水相隔。當我們走進旁邊的會展中心高層觀望台,不但珠海市景盡收眼底,連對面的澳門也一目了然。

參觀樂士文化區文創小店 感受青春活力

在翌日早餐後,我們來到位於香洲區岱山路70號的珠海「潮地」:樂士文化區。項目總建築面積約八萬平方米,是珠海市首個體驗式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像內地多個大城市的創意園區,這裡原來也是一些廢置的工廠,經過修繕、重新打造後,今日園內集產業孵化、文化活動、展覽展示、休閒娛樂功能於一身,分佈有八大不同主題的功能板塊區,讓不同年齡、職業及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均能全方位領略文化創意帶來的樂趣。

這裡就是珠海「潮地」:樂士文化區。
樂士文化區一角。

既然是創意園,不但外在環境要具創意,連店舖的名字都充滿想像力,諸如「咩啊百貨」、「冬暖夏涼」(台灣小食店)、「浪里個廊」(美容店)……據說,這裡有近200家不同行業的文創企業,青春熱血的街頭文化與優雅精緻的藝術展覽共生,網紅品牌店與接地氣的美食小吃交融,還有民間圖書館、手作空間、小眾體育館、小劇場、小火車博物館、室內兒童手作坊等。

這裡有一間被戲稱為「機械樂高」的店舖,不是用塑料積木,而是用機械零件。
「機械樂高」主持人向學員介紹經營理念。
這些就是自由組裝的機械公仔。
大家都對這間「機械樂高」興致甚高,就拍張合照吧。

我們那天重點參觀了「香洲區圖書館」、受青年音樂人歡迎的「樂坊」超小型劇場、由現居杭州的著名禪意攝影家張望設立的「蘭格影藝坊」藝術空間,以及一間被戲稱為「機械樂高」的店舖。蘭格影藝坊致力於「讓影像藝術之美走進每個人的生活中」,現場展示張望個人一批充滿禪意的攝影作品,每幅作品都標明價格,大多數在人民幣4000至 8000元之間。

這家名為「香洲區圖書館」的實乃由一位「海歸」經營的書坊。
香洲區圖書館室內。
知名襌意攝影師張望設立的「蘭格影藝坊」。
張望這幅《空門》作品標價8000元。
學員林以因在欣賞襌味濃郁的張望攝影作品。
樂士文化區有個叫「樂坊」的超小型劇場,最受青年音樂人歡迎。
「樂坊」外牆有張「聽現場不鴿倡儀」帖文,甚麼意思?自己想像吧。

樂士文化區對面有一間在頂端寫着「對白」二字的劇場,由飛來峰文化產業運營公司打造,作為粵港澳文化示範基地和珠海市演出協會創演基地,整個劇場由600座位大劇院、200座位黑匣劇場、文創藝術空間、大型排練廳、文化廣場等組成。 劇場以「立足珠海,合作灣區,面向全國」的理念,組織各類優秀文化藝術資源,創作精品劇目,致力成為珠海新一代的藝堂。

坐落於珠海樂士文化區旁的對白劇場。
對白劇場內有個可折起的200座「黑匣劇場」,可演出,也可展出,更可開會、開舞會派對。

去野狸島吹吹風 到「日月貝」聽歌劇打卡

體驗了青春文化後,我們來到著名的珠海地標「日月貝」──座落於香洲區野狸島上的珠海大劇院,這是目前全國唯一建設於海島上的大劇院,它也是珠海市十大重點文化項目、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更是打卡潮點。

珠海大劇院外觀上由一大一小兩組「貝殼」組成,故稱「日月貝」。圖為舞蹈界學員黎少玲留影。

珠海大劇院總建築面積59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包括有1550座位的大劇院、550座位多功能小劇場等,大小劇場呈日月雙貝造型,又稱「大貝殼」、「小貝殼」,其中「大貝殼」最大高度90米。該大劇院於1992年正式立項,2009年由珠海市政府向全球徵集建築設計方案,吸引了包括北京國家大劇院設計師和國家體育館「鳥巢」設計師在內的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士等國39餘家著名設計機構以及內地頂尖設計大師的競標,最終,由北京大學教授陳可石和中營都市設計團隊共同提出的「日月貝」方案脫穎而出。2010年動工建設,2017年元旦迎來首場演出,2020年獲第十七届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2016年開始運營的珠海大劇院。
那天,大劇院正有團體租用排練,我們只在一個入口處拍張照。
珠海大劇院入口處別具一格。
「日月貝」這個多功能劇場清雅、精緻。
看到如此演出環境,來自合唱團的音樂家鄭健忍不住登台高歌。

在「日月貝」參觀,恰好碰上「匯聚亞洲──設計論壇2023」暨「亞洲傑出設計實踐案例展」,當中有多個香港設計師和設計公司的作品,學員們倒有點「他鄉遇故知」般親切,紛紛拍照留念。

吳秋全是產品設計師,見到没計相關活動,就像遇到同行。
珠海大劇院內部有很多國際級劇團演出海報。
學員正觀看「日月貝」開館演出──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2017新年音樂會》相關展覽介紹。
學員楊波正細看在室內展示的大劇院設計方案及其醞釀過程。

不過,今日很多人到「日月貝」的已不僅限於看演出或打卡,因為它的周圍已形成集合藝術、購物、休閒、娛樂於一身的景點,乃至社區。在月明星稀的晚上,大劇院的燈飾燦爛奪目,更是情侶二人遊的浪漫勝地。

我們也來張輕鬆的合照吧。
舞蹈界的王立言經常幫手揮旗,提醒團員集合。

從博物館到規劃館:在尋根溯源中看未來

在美麗的野狸島上吹吹風後,考察團來到行程的最後一站:珠海博物館和珠海規劃展覽館。這是兩個展覽館,卻是互為一體的建築物,是珠海「一院兩館」工程的另一個重頭戲,「一院」就是前面參觀過的「日月貝」。「兩館」通過中央大廳連成一體,再從情侶路方向與「一院」隔海相望。在地理位置上,空曠、舒適、清靜,既可外觀,更值入內瀏覽。

珠海博物館(左邊) 通過中央大廳和珠海規劃展覽館連成一體。
「兩館」從情侶路方向與遠處「一院」隔海相望。

顧名思義,珠海博物館內主要展示這個常住人口才200多萬的島城的歷史,規劃展覽館則讓人了解今日珠海和明日珠海。按導賞員的安排,我們先走進「歷史」,了解到這個曾經不起眼的島城養育出不少舉足輕重的名人、商賈。它的歷史可追溯至6000年前,但館內收集和展示古文物實體不多,較珍貴的是寶鏡灣遺址出土的幾幅岩畫,其他大多數是後人以重新整理的文字、製表繪圖、模型來呈現,但整理得有系統,是了解珠海史的好地方。

而在規劃展覽館,則主要展示珠海的生態本底、建設重點、各區特點、各島風情、規劃藍圖等,是窺視珠海未來的窗口。

導賞員正介紹寶鏡灣岩畫。
珠海博物館內有系統地展示當地的歷史名人資料。
在珠海博物館,學員爭着欣賞真跡。
在珠海規劃展覽館。
在珠海規劃展覽館可了解珠海的「生態本底」。
珠海七大海島地理模型。
港珠澳地理位置,乃至大灣區各城分佈一目了然。
珠海博物館是考察團的最後一站,在告別前拍張合照紀念吧。
在即將告別珠海時,考察團團長彭婕(右)對各團員的配合表示感謝。

對一個外來者,如果花上半天,在「兩館」中漫漫瀏覽,對珠海就有大致的認知了。就像故鄉是珠海的香港舞蹈團市務及傳訊總監林以因所感慨:「此行感受非常深,發展之快非我想像到。」

回程途中學員分享:發展之快非我想像到

四天走訪兩城,氣質、風格截然不同,跟深圳的摩登和熱鬧不同,有「百島之城」美譽的珠海人口少近八倍,卻也因此,空間顯得寬敞,氛圍感覺悠間,令大家意外的是,這個港人眼中不太起眼的經濟特區城市卻有多座精致的文化設施,而且,這些設施都能吸引到許多國內外著名劇團和劇目來演出,反映其在創意產業發展上成功的一面。

多位學員對此都有同感。林以因坦承,「尤其是看這麼多表演場地,不但外觀上美輪美奐,內裡的設施也非常先進。我們香港的演藝團體都非常希望在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方面做些工作,現在看到灣區兩個特區城市有這麼好的配套和設施,我們可以做更多的交流。」她說,雖然每個場合各有特色,但個人印象最深刻是金灣藝術中心,感覺很國際化,當中的劇場超出她以往對內地的印象:想不到居然有這麼時尚、這麼現代化的設計。「希望我們的舞蹈團有機會到此演出。」

林以因在金灣藝術中心多功能劇場留影。

作為香港演藝學院表演場地主管,實地考察表演場地不但是王婉佩的興趣,也是工作內容的一部分。她說,很開心看到這些表演場地都很新穎,在建築上並不只是考慮到劇院本身的需要,從前門或前廳踏入劇場,就深深感受到他們將大自然的採光等現代化技術和設計元素融入其中。

她最欣賞的是,這些藝術設施在構思時就考慮周全,除了附近配食肆、商場等吸引人流外,還特別注重近水這個特色,比如一個小湖或近海,尤其是珠海。這顯然是從觀眾角度考慮──不是看演出後就走了,而是可以演出前後在劇院附近,感受環境氣息。「以珠海大劇院為例,觀眾由平台進入劇院的入口是一個很空曠的地方,令人有四面環水的感覺;進入劇院的前廳也很亮麗,乾淨、寛敞,以藍色為主色也很配合其主題。」

香港演藝學院表演場地主管王婉佩(右)發現珠海的文化設施有近水這個特色。左一、二分別為畫家伍汝換、演藝學院傳訊主管黃銘詩。

曾經看過不少演出場地的她說,這次由專人介紹講解,尤其是劇院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執行等,了解深入一些,又可以很宏觀地將「人民藝術」串連其中。「我希望香港這邊可以學習或借鑑,勿將藝術局限在某一個圈子,而要融會於民眾中。」

香港團結基金專注於文化藝術方面的研究員林玥彤是最年輕的培訓班成員,她說個人從事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不但需要了解國內外相關文化政策,更想看看如何落實,尤其是大灣區相關的。參觀「樂士文化區」時,印象深刻。那些文創產品雖然香港也有,但像內地以園區發展,反映商業觸覺敏銳。「文化也是有(商業)價值的,也可以賺錢,與藝術價值不一定有衝突,除了自己有票房收入,也可以帶動周邊環境的商業活動和衍生產品。」她說。

香港團結基金研究員林玥彤對受年輕人歡迎的「樂士文化區」印象深刻。

曾在深圳居住,也曾到訪珠海的林玥彤說,對這兩個地方並不陌生,但首次這樣近距離參觀,收穫不同。而且她觀察到,這些劇院都附設藝術教育中心,舉辦培訓班課程,很注重青少年藝術團體。可增加收入,又可以培養未來觀眾,更有助提高當地人的藝術素養等。

另一位九十後學員、進念‧二十面體專業研習生(表演專業)翁煒桐則說:「作為一位舞台新人,很開心有機會參觀不同劇院,不但很先進,而且每個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設計和裝潢,而我印象中的香港劇場或劇院好像都一模一樣。但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對品牌IP的重視,並充分利用,開發成文創產品。」

來自進念‧二十面體的翁煒桐在金灣藝術中心參觀這間多功能劇場時,就想是否適合自己的劇團演出。

翁煒桐對金灣藝術中心印象最深刻,主辦方採用了 Zaha Hadid流線型設計,有很多線條,外形突出。其多功能黑盒劇場令他聯想到所屬的進念劇團,隨即自問:公司哪一齣作品適合在這裡演出?而站在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莫札特音樂廳時,感覺雖然很華麗,卻自知不適合自己的劇團。同樣,深圳保利劇院雖然很好,也不一定適合。

身為香港太空館館長的何萬雄對這次看到的文化硬件設施印象深刻,感覺從政府到企業推動文化活動和文創產業發展的意識很強,力度也很大,香港除了做好本地外,也可考慮將自己好的作品帶進去,與內地觀眾分享。「這裡的劇院設施先進,空間大,座位也不少,香港很多藝術團體常說找不到場地展演,或空間不够等,真可以好好利用這些設施,現在交通又很方便。」

香港太空館館長何萬雄覺得進「天宮」空間站展示艙參觀很難得。圖為他(左)和學員蘇傲雪在「天宮」前合照。

不過,對他來講,印象最深刻的難免離不開本行:珠海太空中心。「尤其我們可以進去『天宮』空間站展示艙。雖然是T型一比一模型,走道很狹窄,但全國僅此一家,非常難得。了解到國家航天科技如此先進和國力強大。」

曾在多個國際藝術機構出任行政高層、以往常到內地出差的何嘉坤,對國內外演藝設施並不陌生,仍坦言此行的了解較深入,也大開眼界,因為又有新的加入。但令她最震撼的是珠海太空中心,「以前,我們主要從傳媒知道航天員做了甚麼,又有幾號火箭或飛船上空或降落之類,但這一次,我們不但親眼見到這些升空的火箭或飛船及其配套設施(模型),更有機會入『天宮』,戴眼鏡『穿梭太空』,這樣的體驗非常難得。」

楊波工作中曾跟雅昌合作,此次親到藝術中心現場參觀,感覺收穫大。

來自書畫界的楊波則對深圳雅昌藝術中心留下深刻印象。他說,「自己的本職工作曾與雅昌合作過,但這次近距離地感受到雅昌作為世界頂級藝術書籍印製服務商,在藝術品資料、藝術展示以及互動式藝術體驗方面所做到的極致,它一方面追求專業化、現代化,另方面保持傳統文化的經營模式,帶給我們香港的藝術行政人員許多啟示和靈感。」

楊波說,這麼先進的做法前所未有,尤其疫情三年,感覺內地發展迅速,香港急需迎頭趕上,特別在文創產業方面,需要與時俱進、追求變革、不斷創新。「國家及大灣區各城的大力支持,激發了我們在這一領域上的開拓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