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香港非遺中心:在「循聲覓道」中體會傳統文化

慶典的喧鬧聲、製做長衫時的縫紉機聲、嗩吶聲……走進香港荃灣三棟屋博物館的展廳,各種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項目相關的聲音便縈繞耳畔,讓參觀者仿佛身臨其境。

三棟屋是有著200多年歷史的客家圍屋,198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1987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面向公眾開放。2016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相關機構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下稱「香港非遺中心」),通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和了解。

香港非遺中心自2020底展開設立以來的最大規模翻新工程後,於11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推出「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在香港非遺中心,花牌、獅頭、木雕、廣彩、潮州糖塔等各種非遺項目,一一呈現在眼前。有別於傳統展覽的是,展廳里除展品外,還配以各式各樣的多媒體設備,用視聽載體呈現非遺項目的製做步驟、相關場景的聲音,甚至還有工藝人現身說法,講述作品背後的內涵。

展覽展出木雕神像的製做步驟,讓參觀者了解這門技藝。

八音,是廣東傳統民間吹打音樂,演奏八音的樂隊成為「八音班」。八音展館的陳列桌上擺放著各種樂器,只要把手放在樂器前的紅外線裝置上,便會播放出相應的樂器聲響。

展覽客席策展人蕭國健表示,這便是「循聲覓道」里的「循聲」。他說:「希望打破以往把展品放在玻璃櫃的傳統,將工藝品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包括傳承人怎麼一步步去製做工藝品。」

展廳一隅擺放25個獅頭,展現獅頭扎作「扎、撲、寫、裝」四個製做步驟。

至於「覓道」,蕭國健稱,團隊從逾40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精心挑選了40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的項目,包括手托木偶、麻將牌、舞麒麟等,展現香港民間工藝的智慧和豐富的民俗文化。他說:「希望在展覽中告訴大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不遙遠,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人稱「蘭姐」的李翠蘭是第二代花牌扎作技藝傳承人,她自幼在父親於1950年代創辦的李炎記花店學習花牌扎作。是次花牌展館中擺放的正是她的作品。談到這次為香港非遺中心製作花牌,蘭姐直言「感覺很特別、很創新」。

李翠蘭為香港非遺中心製做的花牌。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透露,李翠蘭的專長是手書花牌書法。聽到這裏,蘭姐謙虛地說:「現在比較少手書了,忙的時候還是得用電腦打印。」

「非遺是源於生活、世代相傳的文化,希望吸引年輕人來參觀。」伍志和稱,非遺辦事處還將在未來兩年通過非遺資助計劃推出「非遺大本營」,在香港非遺中心舉行與非遺相關的趣味活動,供香港幼兒園、小學及中學學生參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