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百年誕辰 | 潘耀明:武俠世界之外的金庸

(原刊編者按:2024年3月10日,恰逢金庸先生百年誕辰。作為武俠文學的集大成者,金庸先生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他的作品是一部豐富的中國文化史,帶給幾代國人乃至海外華人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為紀念金庸先生,我們特選取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執行會長潘耀明先生著作《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中《手跡之外一章:我與金庸》一文,從中一窺「一代武學大師」創辦《明報》、作為報人的鮮為人知的一面。)

一代武俠文學大家金庸。

我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進入《明報月刊》的。當初,這一步踏進《明報月刊》的門檻,就跨越了兩個世紀。究其實,我在《明月》攏共27年,那是處於二十世紀之末二十一世紀之初的交替時期,也是平面出版開始受到網絡文化衝擊的艱難之秋。

過去不少傳媒朋友問我,是怎麼進入《明月》,我說是受到金庸文化理念的感召。這是實話。二十世紀的某一天,金庸讓董橋打電話給我。董橋說:「查先生要見你。」我聽罷有點意外,也有點興奮。在此之前除了他於《明報》副刊寫了一個每天的專欄外,與查先生大都是在文化聚會上遇見。他是公眾人物,我不過是文化界晚輩,大家只是點頭之交而已。且說我誠惶誠恐地跑到當年北角舊明報大廈查先生的辦公室,查先生與董橋已坐在那裡。查先生與我寒暄過後,讓我坐下少候片刻,他則移步到辦公桌去伏案寫東西。時間像牆上掛鐘發出的滴答聲,一秒一秒地過去,空氣靜寂得像凝結了。為了打破這悶局,我偶爾與董橋閒聊幾句,都是不着邊際的話題。大抵過了約半刻鐘後,查先生從書桌起身向我走來,親自遞了一份剛謄寫好、墨香撲鼻的聘書給我。接到聘書後,我很激動,也很衝動,只粗略流覽了聘書內容,便不假思索地簽署了。當時,我是某大出版社的編輯部主管和董事,事前未向原出版社提出辭呈。這是我迄今接到的第一份手寫聘書,而且出自大家之手,豈能不為之動容?!

與前幾任的主編不一樣,查先生在聘書上寫明,除要我當總編輯之外,還兼任總經理。這也許與我之前在美國紐約大學念的出版管理學和雜誌學有關。直到兩年之後《明報》上市,《明報月刊》也不例外受到市場的衝擊,我才幡然省悟查先生良苦的用心:他希望我在文化與市場之間取得平衡,可見他的高瞻遠矚。第一天上班,例必向查先生報到,希望查先生就辦《明報月刊》給我一點指示。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查先生說話不多,依稀記得,他只淡淡地說了一句:「你瞧着辦吧!」當我向他徵詢,除了之前他在《明報月刊·發刊詞》揭櫫的「獨立、自由、寬容」的辦刊精神外,他在商業社會辦一份虧蝕的文化性雜誌有甚麼其他特殊原因嗎?他回答得簡潔:「我是想替明報集團穿上一件名牌西裝。」換言之,辦《明報月刊》的另一層意義,也是為明報集團打造一塊文化品牌。後來,他在另一個場合對我說,《明報》當初上市的股票,實質資產只有一幢北角明報大廈,每股港幣一角,上市後第一天的股值躍升了二元九角。換言之,有二元八角是文化品牌的價值。他說,文化品牌是無形財產,往往比有形資產的價值還要大。正因為查先生的睿智,經過多年經營,《明報》成為香港「公信力第一」的報紙,相信這也是《明報》無形的財產。

金庸與作者潘耀明的合影。(潘耀明供圖)

查先生在香港1997年回歸前,審時度勢,急流勇退,賣了明報集團。從經濟利益而言,查先生是一個大贏家,但其真正得失若何,相信只有他最清楚。套羅孚先生的話,《明報》是查先生畢生的事業。查先生沒能實現他最終的理想——找到一個如他所言的為他「真正度身定造的接班人」,相信是極大的遺憾。明報集團其後的發展是可預料的。沒有查先生主持大局,市面上頻頻傳出對明報集團不利的消息,加上經營失利,陣腳不穩,明報集團很快被震散,差點成為孤兒。還幸馬來西亞的殷商張曉卿先生見義勇為,接手了這一爛攤子,經過好幾年刻苦經營,使她重入軌道。當然經營環境已大不如前了。

查先生賣了《明報》,也曾想過另起爐灶,做一番文化事業。首先他想辦一份類似歷史文化的雜誌,他準備寫長篇歷史小說,並在這份新雜誌連載。於是,他找我過檔到他自己經營的明河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為他策劃新文化雜誌和管理出版社。須知明報集團臥虎藏龍、人才濟濟,他單挑了我,令我不禁受寵若驚。為此,我們曾在他位於北角嘉華國際中心的辦公室把酒聊天過好幾次。每一次聊天,查先生都運籌帷幄,興致很高,他從一個隱蔽的酒櫃取出瓶威士卡來,親自給我斟酒,然後自己斟小半杯,都不加冰,是純飲式的。

查先生每次的約晤,大都安排在黃昏時段。他往往先讓秘書打電話來,表示我如得空,讓我過去他的辦公室聊聊。我從柴灣的明報大廈到他辦公室所在的北角,也不過是十分鐘的車程。查先生的辦公室,更像一個偌大的書房,估量也有近二百平方,兩邊是從牆腳到天花板、排列整齊的一排排書櫃;其餘的盡是大幅的落地玻璃。從玻璃幕牆透視,一色的海天景觀,可以俯覽維多利亞港和偶爾划過的點點羽白色的帆船和渡輪。

那當兒,我們各握一杯酒,晃蕩着杯內金色的液體,酒氣氤氳。彼時彼刻,我喜歡拿目光眺望玻璃幕牆外呈半弧形的一百八十度海景,只見蔚藍的海水在一抹斜陽下,浮泛着一條條蛇形的金光,澌澌粼粼地向我們奔來……心中充盈陽光和憧憬。我們在馥郁酒香中不經意地進入話題。在浮一大白後,平時拙於辭令的我們倆,無形中解除了拘牽。他操他的海寧普通話,我講我的閩南國語,南腔北調混在一起,彼此竟然溝通無間,一旦話題敞開,天南地北,逸興遄飛。

那時的《明報》還是于品海時代,《明報月刊》處於十分尷尬的局面,我毅然辭去《明報月刊》職務,準備追隨查大俠幹一番文化事業。當時,查先生與我簽了五年合約,可惜在我入明河社前夕,查先生入了醫院,動了一次心臟接駁大手術。這次手術不是很順利,他在醫院住了大半年。我當時只帶一位秘書過去。查先生因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他的歷史小說並沒有寫出來,對原來宏圖大計也意興闌珊,我只能做一點文書工作,因給合約綰住,令我進退維谷。張曉卿先生後來買了《明報》。我在明河社無所事事地待了一年後,1996年重返《明報》,接手明報出版社工作。有一段時期,《明報月刊》的業務陷於低潮,當時明報集團的執行董事找我,迫切地希望我能兼辦《明報月刊》,我一時推搪不了,這樣一兼就十三年!《明報月刊》是金庸親手創辦的,第一任主編也是他。《明報月刊》沒有帶給他任何有形的財產。有的,也是文化的價值——無形的財產。到了今天,還有人質疑她存在的價值。但是,金庸對她卻情有獨鍾。當我返回《明報月刊》當主編後,幾乎他晚年所撰寫的文章,他都讓《明報月刊》獨家披載。世紀之交,我策劃了一次香港作家聯會與北京大學舉辦的「二〇〇〇年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金庸在北京研討會一次活動的休憩縫隙,驀然訕訕地對我說:潘先生,謝謝你替我做了許多事,你離開出版社(明河社)的事,當時處理很不當,你受了委屈,為此,我表示歉意。與金庸相交多年,他雖然文采風流,卻不擅於辭令,以上迸出的幾句話,相信是肺腑之言。

1997年TVB版電視劇《天龍八部》劇照。

金庸主政明報集團,除了開會偶然講話外,平時大都是用寫字條的方式來傳遞他的指令。與他聊天,他用很濃重的海寧腔與你交談,很多人都不得其要領。即使這樣,金庸的「明報企業王國」,卻是管理有度、應付裕如的,令人刮目相看。他奉行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管理原則。他深諳用人唯賢、人盡其用的道理。一旦找到他所器重的人,便委以重任,放手讓其發揮,一般不過問具體事務。所以明報集團旗下,凝聚了不少有識之士。

「金庸的字條管理」是明報企業一大特色。金庸的字條,都是淺白易懂、言簡意賅的,好比後來所有《明報》的管理層所奉行的「五字真言」和「二十四字訣」,可視作辦刊物的秘訣。《明報》評核一篇副刊文章之好壞,金庸定下的「五字真言」——「短、趣、近、快、圖」的標準,為此,金庸親自做進一步闡釋:短:文字應短,簡捷,不宜引經據典,不尚咬文嚼字;趣:新奇有趣,輕鬆活潑;近:時間之近,接近新聞。三十年前亦可用,三十年後亦可用者不歡迎。空間之近,地域上接近香港,文化上接近中國讀者;快:金庸初提「快」字,後改用「物」字,即言之有物,講述一段故事、一件事物,令人讀之有所得。大得小得,均無不可;一無所得,未免差勁;圖:圖片、照片、漫畫均圖也,文字生動,有戲劇舞台感,亦廣義之圖。選稿的標準,以二十四個字為依據:新奇有趣首選事實勝於雄辯不喜長籲短歎自吹吹人投籃──以上用稿標準,雖然他原先是針對《明報》副刊而言的,但是已成為明報編輯選稿的標準了。

金庸自己對文字的東西,從來都是一絲不苟的。記得我開始編《明報月刊》時,收過他兩三次字條,大抵是他翻閱《明報月刊》時,發現哪一篇文章有誤,諸如題目不達意,哪一頁有若干異體字,哪一處標點符號不當……每當收到金庸字條,編輯部的同事都格外緊張。所以在校稿時特別用心。迄今,《明報月刊》每篇文章,要求有五個校次,盡量做到少出錯,甚至零錯字。這都是金庸擇善固執的優良傳統。

1990版電影《笑傲江湖》劇照。

金庸的博識,與他喜歡閱讀有關。陪金庸出遊,他每到機場,往往趁餘暇的時間,要我陪他去逛機場書店。1995年初春,他接受日本創價大學頒授榮譽博士頭銜,來回程經東京機場,他都乘空尋隙去逛書店。他除了精通英文外,還諳懂日文、法文,他在機場書店一站就大半句鐘,揀到一本好書,如狩獵者獵到獵物,喜上眉梢。金庸除了辦公室書多,他在山邊的複式寓所,上層近三百平方米,其三幅牆都做了書架,觸目是琳琅滿目的書海,置身其間,大有「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北城」之豪情勝慨!金庸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這與他的博覽群書、淵博的學問、廣闊的襟懷和獨特的眼光等諸因素都有關係。集成功的報人、成功的作家、成功的企業家于一身的金庸,相信在海內外都是空前的,在這個商品味愈來愈濃重的社會,恐怕也很可能是絕後的。其實,金庸不光是我工作的上司、老闆、忘年交,也是我從之獲益良多的老師!

來源:中國作家網(作者:彥火乃潘耀明筆名,文章首發於上海《新民晚報》「夜光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