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樂”藝人談:以鳳舞藏龍之音促滬港友誼長存
8月5日晚八點,作為“中華文化節——焦點城市上海”暨“上海文化周”參演劇目,上海民族樂團“海上生民樂”音樂會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國際著名指揮家湯沐海擔任指揮。
上海民族樂團成立於1952年,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現代大型民族樂團。是次音樂會糅合傳統與現代風格,展現中國民樂之美及具時代魅力的民族之聲。作品包括取材自江南景色的《湖光》、作曲家譚盾譽滿國際的《臥虎藏龍》、展現中國書法深邃藝術境界的《墨戲》、描繪楚漢相爭的《楚漢》,以當代曲風展現嗩吶多元魅力的《鳳舞》和全新編配經典旋律的《蜂飛》等。
在音樂會開始前,國際著名指揮湯沐海、樂團駐團指揮姚申申以及演奏者陸莎莎(古箏獨奏)和盧璐(二胡獨奏)接受了傳媒訪問。
在訪問過程中,姚申申談到,此次呈現給香港觀眾的民樂曲目中,有許多都呈現出古今交匯的特色,通過將不同的經典曲目結合起來,並經過作曲家的嚴謹創作與協調,這些傳統曲目在新的演繹裡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楚漢》即是通過箏與琵琶的爭鳴與合奏,表達了劍拔弩張的楚漢相爭,亦以音樂傳達劉邦與項羽之間互相爭鬥又有惺惺相惜之感的複雜情緒。姚申申介紹道,這首曲子融合了經典民樂《霸王別姬》與《十面埋伏》,亦結合了京劇曲牌《夜深沉》。通過將不同的民族音樂多元融合,並經過別出心裁地布置、演奏,上海民族樂團希望聽眾們能夠在聽到熟悉曲調的同時,又能有耳目一新的獨特體驗。
古箏演奏者陸莎莎與二胡演奏者盧璐表示,在演奏技巧方面,上海民族樂團的成員們也一直追求著突破與創新,探索新穎的演奏方式。《臥虎藏龍》是由著名作曲家譚盾創作的電影配樂,具有既傳統又現代的特色,使用現代的表現手法講述獨特的民族語言。《查爾達什》中的胡琴運用亦是民樂界首創,通過二胡與中胡的配合,營造出參差錯落的聽覺體驗。
上海民族樂團的演出獲得了香港觀眾的熱烈反響,演出結束後,掌聲與歡呼長達數分鐘。上海民族樂團以音樂給香港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上海印象”。
著名國際指揮家湯沐海表示,自己曾經多次赴港演出,此次的“海上生民樂”音樂會用海派的方式演奏民族音樂,希望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香港激起滬港交融的浪花,希望能讓香港民眾產生對上海及海派文化的興趣。
在兩位演奏者陸莎莎、盧璐看來,香港觀眾對演出的反饋熱烈且直接,對音樂的點評與欣賞也極具專業性。香港與上海都具有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此次演出,他們都十分期待觀眾們的反應,也希望能藉此促進香港觀眾對上海的了解。
(文章來源:紫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