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華文化節」圓滿結束 200多場節目 逾70萬人參與
首屆「中華文化節」於六月至九月期間,由多個本地藝術組織更將携手協力製作優質節目,帶來一連串富傳統色彩的音樂與歌舞,亦有跨媒體演出、電影、展覽、講座、藝人談、大師班等。另外還有一系列多元化的延伸活動,全方位推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文化節壓軸舞台演出節目,乃榮獲中國舞蹈界最高獎「荷花獎」的舞劇《花木蘭》,改編家喻戶曉的木蘭代父從軍故事,巧妙將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學、武術、忠孝思想融入當代舞蹈,內地巡迴演出大受歡迎。是次來港參與「中華文化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特別安排了「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邀請本港中小學生免費入場欣賞,體驗以舞蹈全新演繹傳統故事。
在文化者專訪裡,康文署總經理(文化節目)倪淑儀女士談到對於明月耀香江—寧波市演藝集團:舞劇《花木蘭》」作為迎中秋的「中華文化節」壓軸舞台演出節目當中的考量。
倪淑儀女士提到他們在構思「中華文化節」時,特別著重傳統節日的重要性,並認為中秋節作為一個團圓的日子,能讓家人共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她舉例以花木蘭的故事作為演出主題,認為這個故事不僅展現了孝道和愛國情懷,同時也包含了團圓的元素,非常適合在中秋節演出。她亦指出《木蘭辭》是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建議的其中之一項教材,所以他們希望透過這個演出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中華文化的種子。此外,他們計劃在中秋節前舉辦這個活動,正好配合了同期舉行的「甲辰年中秋綵燈會」,以多角度和不同形式的活動來提升市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由康文署策劃的首屆「中華文化節」旨在通過各種演出節目和活動內容,將日常生活的藝術領域和國寶級的精緻文化相結合。文化節節期橫跨端午節和中秋節兩大傳統節日,並在不同地區舉辦多種活動,讓市民能夠親身體驗中華文化之美。其中,端午節前夕的《多彩華藝》嘉年華在沙田大會堂及新城市廣場舉行,讓大人和小孩一起參與剪紙、書法、端午節香包製作等多個互動工作坊,體驗中華文化之美。
「中華文化節」中的許多延伸活動都是免費供市民參與的,並且邀請了許多名師來指導。例如,北方崑曲劇院舉辦的「崑劇表演傳承大師班」由梅花獎得主王振義和國家一級演員邵天帥主持,讓參加者有機會學習崑劇表演的基本技巧和知識。康文署高級經理(戲劇及戲曲)魏紫燕女士表示,讓比較少接觸崑劇的市民能夠多認識此劇種已是一個傳承的過程。初次接觸崑劇的參加者有機會近距離學習崑劇表演的基本技巧、動作及演唱知識,文化的覆蓋面很廣泛。
此外,文化節的戲曲節目也十分豐富,涵蓋了粵劇、崑劇和柳子戲等多種戲曲形式,通過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向觀眾展現了許多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和歷史人物事蹟。魏紫燕女士分享,今年他們首次將「中國戲曲節」納入「中華文化節」,希望通過加強相關的延伸活動,如導賞活動等,進一步深化和廣泛傳播戲曲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這一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
整體而言,「中華文化節」致力於促進文化交流與分享,讓大眾更加認識和瞭解中華文化。他們特別安排了不同類型的「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以便不同社會層面的人士,包括學生、弱勢社群和非華裔人士,都有機會接觸和欣賞中國地方劇種。其中一個地方劇種是『忻州文化研究院』的北路梆子戲。一些受訪觀眾在看過專場很表示了驚訝之情,第一次看竟然感動到哭了。倪淑儀女士覺得如果是一個好的藝術作品,只要有一個契機讓觀眾接觸,就可以感動到觀眾。
在推廣表演藝術方面,香港一直是亞洲的先驅,吸引了許多知名藝團和名家在此演出。近期更有來自海外的機構前來查詢演出事宜,這顯示了香港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卓越地位。透過「中華文化節」,康文署文化節目組希望通過各種渠道,將中華文化推廣至亞洲和歐美,讓更多人認識和欣賞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當被問及首屆「中華文化節」的整體表現時,倪淑儀女士毫不猶豫地表示,首屆的成績遠超出了他們最初的預期。她指出「『中華文化節』的主要目標是弘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提升公眾的文化自信和國民身份認同。我們通過推廣、交流、傳承和發展等四大概念,逐步向前推進。」
原本設定的目標是約100場演出和活動,預計有10萬人次參與,但他們不斷努力,力求完美,為各個節目增加了工作坊和講座,希望讓公眾能夠多角度地體驗中華文化之美。倪淑儀女士提到,迄今為止,他們已經舉辦了超過200場演出和活動,再加上中秋綵燈會和一些大型展覽,參與人次已超過70萬。她感謝本地文化界、傳媒、學校和民間團體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使得首屆「中華文化節」能夠順利舉行,並取得了令人振奮的優異成績。
(文章來源: 文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