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於香港舉行的 「香江情 黃梅韻」文化交流活動圓滿結束
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應香港聯藝機構有限公司邀請,於12月8日至12日赴香港開展了「香江情 黃梅韻」文化交流活動。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安徽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韓再芬,攜老中青三梯隊演員於香港亮相,帶領觀眾共赴傳統文化盛宴。

赴港四日,在皖港兩地共同推動下,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亞太總站、鳳凰衛視、新華社香港分社、紫荊雜誌、香港文彙報、中國日報、香港電視台、中新社等10多家媒體先後聚焦該「香江情·黃梅韻」項目,宣傳黃梅戲文化的魅力。
安徽再芬黃梅藝術劇院一共開了兩場見面會,呈現了《天仙配》與《女駙馬》兩部經典劇目。其中,《天仙配》由再芬黃梅青年團演員主演,《女駙馬》由韓再芬領銜主演。這個活動吸引了為瞭解黃梅戲而來的香港市民,坐滿了香港理工大學的蔣震劇院。

當晚的「黃梅戲與黃梅調」觀眾見面會暨交流會從介紹黃梅戲的歷史和現狀開始。黃梅戲作為安慶市主要的地方戲曲,經過一代又一代表演藝術家的薪火傳承,經已發揚光大,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在全國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就是其深厚的群眾基礎的寫照,使得安慶又有「戲曲之鄉」的美譽。「黃梅戲接地氣、有煙火氣,親民而富有活力,又在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中‘走出去’。」
活動現場,來自香港及各地的黃梅戲愛好者頻頻與韓再芬等頻頻互動。40年來堅持傳承弘揚黃梅戲的韓再芬,從黃梅戲的五大表徵及娛樂和藝術特質入手,介紹了安慶地方戲的獨特魅力,亦與劇院12位演員示範演唱了黃梅戲《蔡郎哥哥他要走》、《對花》以及黃梅調的《扮皇帝》與《愛歌》,並邀請了兩位觀眾上台學唱《天仙配》選段。交流會氣氛熱烈,時不時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陣陣喝彩。
對於現場提問環節中聽眾們的踴躍咨詢,韓再芬表示同望芬劇院能進一步搭建好宜港兩地戲曲文化交流平台。他強調,戲曲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長期、需要愛和智慧才能行之有效的工程。現在是網絡時代,劇院正積極運用網媒宣傳,讓戲曲與年輕人對話。但黃梅戲是主體,互聯網是工具,優質的內容才能吸引觀眾走進劇院。
交流活動期間,大會在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大堂舉行了一場冷餐聯誼會。出席的嘉賓包括中聯辦相關領導、香港演藝界的嘉賓代表與再芬黃梅的藝術家。大家歡聚一堂,增進情誼,共話藝術。聯誼會後,安徽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帶來了兩出經典——《女駙馬》與《天仙配》,連續兩晚於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劇場內演出。作為黃梅戲著名的代表劇目,演出著實驚艷了香江戲迷。

從「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到「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 舞台上的「七仙女」和「馮素珍」扮相秀麗,身段活潑,唱腔清麗,將傳奇女性敢愛敢恨的特質表現得淋灕盡致,當黃梅戲行雲流水般委婉清新、細膩動人的唱腔再次回蕩在人們的耳畔,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如捲軸般流暢地延展開來。
發展壯大於安慶地區的黃梅戲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與香港淵源深遠卻是鮮少出現在香港的舞台上。距離上一次黃梅戲在香江亮相已是大約7年前,由韓再芬攜《徽州女人》、《女駙馬》和《折子戲》來港。20世紀50年代,黃梅戲電影《天仙配》在香港公映,引起轟動,受到熱捧。受其啓發,香港電影製作業迅速吸納、改良,帶動了黃梅調電影的產生、發展和高潮。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時代的發展,黃梅戲《天仙配》有了電視劇版本,由韓再芬主演,成為80、90後的回憶。2016年,在韓再芬的帶領下,青春版《天仙配》面世,開啓全國巡演廣受好評。而《女駙馬》作為再芬黃梅演出頻次最高的劇目,經過60多年的市場檢驗,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劇目。1964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拍攝的黃梅調電影《雙鳳奇緣》,就改編自黃梅戲《女駙馬》。而2017年11月,再芬黃梅赴港演出的《女駙馬》,出現「萬人空巷爭看駙馬」的景象。
推廣戲曲文化、中華文化,講好安慶故事、中國故事,安慶早有規劃、佈局長遠。近年來,安慶市戲曲演出頻繁,本土佳作不斷湧現,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眾多品牌活動戲迷活動逐漸成為品牌,讓安慶戲曲藝術再現繁榮之勢。
此次「香江情 黃梅韻」文化交流活動,兩地媒體製作近30個短視頻全網推送,瀏覽量、點贊量和評論量累計突破10萬+,更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登巴薩總領事張志昇對再芬黃梅官方推特賬號實時報道內容點贊互動,得到China Retold、BRISl等認證者的關注,同時美國、巴基斯坦、日本等地的粉絲也紛紛關注點贊。安慶黃梅韻從安慶唱響全國乃至全球,一次次走上國際。
韓再芬對安慶戲曲藝術「走出去」充滿信心。這次帶著黃梅戲兩出最為經典的傳統大戲來到香港,他表示非常高興,希望以黃梅戲為紐帶,讓兩地情感走得更近。他也相信香港中西薈萃的優勢可以助力傳統文化出海,讓世界讀懂安慶、愛上黃梅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