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代會與會代表發言摘編

方思入,筆名禾素,香港作家聯會會員,香港散文學會會長。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為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推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重任在肩,大有作為。」

第一次作為香港作家代表到人民大會堂參加如此盛會,也是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字字珠璣,字字精彩,字字親切,字字深情。

整個過程,我神情專注而又禁不住激情澎湃,作為香港作家,同時也是身在香港27年的傣族作家,感覺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更加重了。在認真聆聽的同時,我也在認真地思考,香港背靠如此強大的祖國,我們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用手中的筆,將港人的家國情懷,將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甚至是少數民族文化更加深刻地融合與凝聚在一起,展現出新時代的新風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東西表現出來,倡導健康文化風尚,摒棄畸形審美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質樸、剛健有力的優秀作品滋養人民的審美價值觀,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來。」

我將謹遵習總書記的講話,結合香港的實際情況,寫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有深度的作品,用作品來說話,向世界講述我們的故事。

這一次的參會,讓我感觸良多。無論是習總書記的講話還是今天宏森書記的發言,都讓我從內心激發出一股創作的熱情和力量。在此特別感謝中國作協以及中國作協對外聯絡部,在疫情下的十代會,為所有參會作家以及港澳台作家代表付出了不同以往的辛苦和精力。

祖國是我們生命里最牽念的去處,她總是在微笑中等候,她總是我俠骨柔腸中最溫柔的懷想。正如母親一般,永遠在遙遙之處俯瞰著我們,護佑著我們,她為我們這一 代人,撐起一片綠蔭,讓我們常年不被日曬雨淋,為我們鋪出一條玫瑰之路,沿途只見芬芳四溢。

香港一直是個包容性極強的城市,九七回歸以來,香港能背靠祖國,社會和諧、生活安定,身在香港的我們亦見證了一個時代的不斷變遷,而身為作家更應該為香港的繁榮穩定默默做出屬於自己的那份貢獻,應不懼種種困難堅持多寫作品、寫好作品,以實際行動回饋黨和國家以及中國作協對香港的大力支持。

香港作家聯會因沒有經費來源,多年來一直在潘耀明會長的帶領下艱難前行。在此期望中國作協領導能多關注香港,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各種資源,多舉辦各類文學活動,讓香港文學能夠更活躍,在灣區、在中國、在世界產生更大的影響。

儘管在香港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有自覺的家國意識,正因如此,我們每一位作家更應該擔起重任,讓文字的力量,在無形中加速香港的去殖民化進程,助力香港和內地進一步緊密融合以及香港的繁榮穩定,做好內、港兩地的聯絡員。

江揚,筆名力娃,作家,香港作家聯會名譽會長。

今天上午聆聽了習總書記在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倍感鼓舞。

習總書記說,古人講,「文者,貫道之器也。」

這是唐韓愈美學思想的核心,表述了關于文與道關係的基本觀點。在這裏,習總書記强調的這個「道」,就是「以文弘業、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鑄魂」。明確指出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就是「新時代新征程」。同時,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五點希望。希望我們「要深刻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把人生追求、藝術生命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願望緊密結合起來。」

作爲香港作家,我們要努力學習和深刻領會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不斷書寫時代精神,書寫香港的故事,書寫中國的故事。攀登文學高峰,用手中的筆去踐行與時代同頻共振。

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其它10個城市,雖然在人文歷史方面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上百年的分割,在文學藝術融合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容忽視。

面對「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局面,香港存在文化認同問題。不消弭文化隔閡、凝聚文化共識,增進文化認同,促進文化交流,難以實現「深度融合」。

如何將各個地域聯繫起來,整體同步協同發展。需要文學創作打造文學高峰,通過具有世界性和引領性的作品重構世界大灣區的文化性格。十分期待香港文學能够在大灣區文學場域迎接新的機遇。

羅旭,作家,筆名吟光,香港作家聯會推廣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常務理事駐粵港澳大灣區聯絡處秘書長。

總書記和張書記都提到對青年作者的支持和引導,作為現場少數的90後作家,我備受激勵。其中幾點個人感受比較深:

一是「新」,無論是「建立在守正之上的創新」,還是「大膽作用新技術條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跨越邊界、衍生轉化」,都是在技術革命之下的戰略眼光和開闊胸懷。舉兩個正在探索的例子,從內容主題上,科幻代表一個民族對未來的想像、規劃和定義,代表一個國家的世界觀和話語權,在科技發達、高度國際化的香港,經營這一題材具有優勢,無論書展或高校都曾關注,這次大會上筆者與劉慈欣關於香港科幻進行深入討論;從表達形式上,我也在探討跨界融合小說、詩歌、音樂、劇本遊戲,並在中國美術學院開設「跨媒介創意寫作」課程,進行數字化多媒體時代的文學轉向沉浸式、互動式的前沿探索,包括元宇宙、景觀敘事、空間敘事與現實經驗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帶來敘事方式和介入邏輯的轉變。這種轉變是有必要的,還是有問題的?尚待論證。

二是「傳播」,香港身處東西方文化融匯的關卡之地,坐擁豐富的高校資源和發佈管道,面對疫情可以線上線下結合,對內對外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從瞭解到理解,因為很多時候,先瞭解才有理解。

三是「時代」與「文化自信」,香港新青年要體察新時代的生活、創作新世代的作品,道出古典審美、現實景狀與未來構想之交接態勢。我嘗試過以唐代詩人為原型的歷史小說《上山》,也有延續《山海經》神話脈絡的幻想小說《天海小卷》,目前在創作科幻現實小說《港漂記憶拼圖》,從大陸留學生的視角去描述中港文化碰撞之下的心靈境況,是對此地文化特殊性的新探索,也是打破西方中心主義、建立東方美學話語的新嘗試。

文學香港從過去講到現在與未來,也將記錄當下重要的歷史時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相信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