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散文風貌

編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散文卷》全面整理、保存了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文學的第一手資料,內容均採自香港出版的報紙副刊、期刊、單行本等散文佳作,南遷與本地作家的篇章兼收,供讀者欣賞各家繽紛多姿的文采與情致。下文簡述了散文卷(卷二)的作者背景與行文類別,供參考之用。

六〇年代中期的「文社潮」

與五、六〇年代較為「匱乏」的香港經濟相比,當時處於戰後「轉型或過渡期」的香港文壇顯得相當「強旺」。

從文學生產的角度來看,六〇年代迎來了一股文學期刊的出版熱潮,為青年人提供筆耕園地,亦替文壇培養寫作人才,影響深遠。在文學活動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始於五〇年代,盛於六〇年代中期的「文社潮」。當時由青年人自發組織的文社總數多達二百個,不少參與文社的寫作人,後來都成了作家或學者,香港文學的本土面貌也自此逐漸浮現。

六〇年代文社林立,各種以手抄、油印或鉛印刊行的社刊亦競相出版,數量在八十種以上,可見練筆風氣之盛。除了出版刊物與合集外,文社活動還有一個重要的面向,即主辦各種公開或半公開的文藝講座,廣邀資深作家來分享創作經驗,講解文史知識,或分析社會與文化現象。老、中、青三代寫作人之間因此展開了交流與互動,於文化知識與寫作技藝的傳承與反思均大有裨益。

散文卷的作者們

收錄在《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 散文卷》的作者共六十一名,含括八十一篇作品。

除了可確定在香港出生的十位本地居民外,其餘絕大多數作者都是在二十世紀四、五〇年代之交,因各種原因,陸續遷居或隨父母移居香港的各省居民。

南方各省人才無疑是這個作者群最重要的來源:祖籍或原籍廣東的作者人多勢眾,共三十一人;江浙其次,分別為九、八人;湘桂又次之,各有三人;山東、遼寧、吉林、安徽、福建最少,山東兩人,其餘各省僅一人。另有一人因生平資料不詳,不在計算之列。就入選篇數而言,廣東作者凡三十九篇,接近總數的一半;江浙作者合二十四篇,約佔三成;其餘作者共十八篇,約為兩成。至於生於香港的作者,他們貢獻了十篇作品。綜合而言,本卷作家群體的成員與香港現代社會的人口構成大致相符,其中絕大部分為來自華中、華南沿海省份的華人以及海外歸僑。這個群體正是王賡武稱為「跟得上時代變化,對事務反應敏銳,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沿海華人」。

在教育程度方面,這群作者之中有四位擁有博士學位,六人為碩士,曾接受現代大專教育與專科或職業教育的人數分別為二十四人及五人。為他們提供大專課程的是大陸、香港、臺灣三地的高等教育機構,碩士課程主要得益於亞美兩洲的大學(早稻田大學、燕京大學、中文大學、愛荷華大學),頒授博士學位的學術機構則來自歐美兩地(巴黎大學、劍橋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加州大學)。換句話說,受過現代高等與專科教育的作者佔總人數百分之六十四,可謂專業人才鼎盛。本卷女性作者雖佔比例不高,僅有十人,但其中九人受過正式大專及以上的教育,當中兩人更擁有碩士學位,確是菁英雲集。

從出生年代來考慮,這群作者以生於晚清與民國的兩個世代為主力,前後跨越七十六個年頭。晚清世代始於包天笑,終於李輝英,共十六人;民國世代由夏果、何達、阿甲三人領頭,也斯殿後,合計四十四人。五〇年代出世者唯淮遠一人,他在香港出生、成長並接受教育,是本卷年紀最輕的作者。若以一九六〇年為界,本卷各年齡層的作者與入選篇數的分布情況如下:青年作者(三十歲以下)二十二人,作品二十三篇;壯年作者(三十一至五十九歲之間)三十四人,作品五十三篇;元老作者(六十歲以上)五人,作品五篇。壯年作者以葉靈鳳、任畢明、吳其敏、李輝英、黃蒙田、思果、司馬長風七人的入選篇章最多,阿甲、司明、十三妹、項莊、蕭銅次之,他們代表了六〇年代散文寫作的中堅力量。

青年作者入選篇章雖少,已足以展現未來創作的多種可能與方向,像王敬羲、胡菊人、劉紹銘、黃俊東、呂達、戴天、西西、小思、古蒼梧、杜杜、也斯、淮遠等人日後的散文寫作都推陳出新,大放異彩。元老作者多近古稀之年,其中以包天笑的精神與熱忱最令人欽佩。他為《大華》雜誌撰寫《釧影樓回憶錄》的時候,已是九十高壽的老人了。

也斯(1949-2013)

分析、記述、描繪與抒懷

根據散文思路的特點,《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散文卷》的散文大體可以歸類為分析、記述、描繪與抒懷四種。分析文章側重客觀事實與理性思辨,抒懷作品依賴主觀想像與感情激盪;記述與描繪則在主客觀之間保持平衡,但亦會隨着作者的性情或因應事務的性質而擺向任何一端。

本卷將分析性的散文稱為「說理」文,舉凡學術文章體例之外的說理、議論文章,不管所載是正道或「歪理」,均歸此類。抒懷散文則分為「抒情」與「表意」兩項:前者以情感抒發為主,後者要表現的是妙趣、品味或哲思。記述文章則按「敘事」與「記人」分工;「事」指經歷或見聞,「人」指具體的個人、群體或抽象的類型。描繪性質的文章則按狀摹對象分為「寫景」與「狀物」兩種:所謂「景」,不僅是狹義的風景、傳統的山水,而且是廣義的景觀、現代都會的繽紛面貌;所謂「物」,即指生物,譬如傳統的花鳥蟲魚,亦指死物,例如現代的飛機或電話。誠然,思路不會畫地自限,文章越界自是常態,只不過重點有別而已。敘事之際抒情,或寓議論於表意之中,不應以爲怪。

本卷所收文章以記述為大宗,記人與敘事平分秋色,各十七篇。敘事文章分為四類:故鄉舊事、本地生活、異鄉見聞、後設敘述。寫景或狀物文章共十五篇,寫景文章聚焦於香港,狀物文章則不在此限。抒懷散文有十五篇,其中抒情文章佔八篇,表意文章七篇。議論文章合共十七篇,有莊有諧,精彩紛陳。

總而言之,本卷所選作品為一九六〇至一九六九年間,香港報章雜誌所刊載以及集體與個人文集所收錄的散文佳作。南遷與本地作家的篇章兼收,說理、敘事、記人、抒情、表意、狀物、寫景各種文體格式均備。閱讀本卷,可綜覽東西文化薈萃、南腔北調齊鳴的香港六〇年代散文風貌,並欣賞各家繽紛多姿的文采與情致。

圖:視覺中國
來源:橙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