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港舉行

為慶祝香港作家聯會成立35周年、世界華文文學成立20周年,香港作家聯會聯同香港文學館、香港珠海學院於昨日(12月8日)在香港珠海學院舉行「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會議,近80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作家學者應邀與會。

「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8日舉行。圖為特首李家超視頻致辭。(大公報記者顏琨攝)

35年前,由曾敏之、劉以鬯、潘耀明等31位發起人,憑一腔對文學的激情和強烈的文化理念,排難而上創立香港作家聯會。歷經35載風雨歲月,在石屎森林背後的荒礫之地揮汗耕耘,開墾出一片蔚然的文學花圃。隨着香港文學館於明年五月開幕,香港終於迎來首間屬於自己的城市文學館。

嘉賓主持開幕儀式。(香港中通社圖片)

是次活動由香港作家聯會、香港文學館和香港珠海學院聯合主辦,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明報月刊、香港文學合辦,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承辦。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張國義,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貝鈞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編輯、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主席李大宏等擔任主禮嘉賓。

研討會嘉賓合影。(香港文匯報圖片)

在此次研討會開始前,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視頻致辭時表示,香港作家聯會和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多年來為香港和世界的文學發展和促進人文交流所創下的佳績。香港作家聯會和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成立以來匯聚海內外華文作者和文學從業者,為他們提供寶貴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機會,推動華文文學界交流,豐富香港的文學版圖。

「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現場嘉賓及觀眾合影。(大公報記者顏琨攝)

香港文學館館長、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致辭時表示,這次文學界新知舊雨聚會,與會的朋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但我們的話題離不開華文、華語。有井水的地方就有華人,就有華文、華語。時至今天,我們發現就算沒有華人,也有華文、華語。華文華語在不同國籍的人流通,華文、華語正逐漸鋪蓋了全世界。

香港文學舘舘長、香港作家聯會會長、世界華文文學聯會執行會長潘耀明正接受訪問。(香港中通社圖片)

他續說,我們都是擁抱中華文化的人,我們將以華文為軸心,以文學滋潤世人。我們希望借慶祝香港作家聯會35周年、世界華文文學20周年這個小舞台,把我們熱愛和平、正義、友愛與天地共融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

埃及文學翻譯家兼漢學家米拉(前中)與來自各地的女作家、學者齊聚。(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致辭表示,在經歷疫情之後,終於有兩岸四地及海外的文學家聚集在香港,這歸功於潘會長與香港作家聯會的影響力,過往也邀請了非常多知名作家來港分享,莫言、余光中、白先勇、余秋雨、余華、蘇童等作家都是香港的常客。

在霍啟剛看來,「一國兩制」下,香港有着背靠祖國連通世界的獨有優勢。這一點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上,同時體現在文化進程中。國家賦予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獨特定位,加強香港在世界文化藝術的地位,對香港文化藝術界可以說是一劑強心針。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霍啟剛。(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珠海學院校長陳致表示,在這35年裡,香港文學成長為多元包容、中西結合社會的文化符號,擁有超越時空的影響力,以廣闊的視野和獨特的語言藝術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一面旗幟。從香港文學館的創辦到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籌備,作為香港文學界的一員,我們希望這些努力能延續這來之不易的成績,更希望香港文學能成為香港與世界溝通的橋樑。通過香港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建立起香港與世界華人之間的情感聯繫。

香港珠海學院校長、香港文學舘執行董事陳致。(香港中通社圖片)

是次國際研討會以「香港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互動與前瞻」為主題,邀請了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內地著名作家蘇童,以及中國台灣著名作家李昂、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復旦大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陳思和、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資料與研究中心主任陳子善、韓國外國語大學榮譽教授兼博導朴宰雨、埃及文學翻譯家兼漢學家米拉、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教授許子東、香港旅法著名作家兼畫家陳重馨在會上發言,探討香港文學與中國文學、世界華文文學之間的關聯。

韓國外國語大學榮譽教授朴宰雨在發言中。(香港中通社圖片)

知名作家學者分享對香港文學的期望

施戰軍以「香港文學的已有優勢與更廣前景」為題,闡釋香港文學彰顯「容器」的特色、作為「路徑」的意義和具備「園地」的價值。在他看來,以董橋為代表的文化綜合範疇的創作、金庸為代表的中華文脈範疇的創作,也斯、劉以鬯為代表的生命意識範疇的創作,這讓香港的文學生態是其他地方很難與之相比的。如今,這一文脈如同血脈傳遞到青年作家的創作中。香港文學所保留的語風是最中國的,而意識是最世界的。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雜誌社主編施戰軍(左起),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蔣述卓,復旦大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著名評論家陳思和。(香港中通社圖片)

蘇童對於香港的印象如廟街、尖沙咀均來自於香港電影。「內地與香港的作家的處境不太一樣,香港的讀者看到賈平凹、路遙、陳忠實的作品,我很難想像他們能在情感和個人經驗上是否會被打動。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生活在香港還是內地的作家,他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都是局部的關係,一半是清晰的,一半隱藏在黑暗中。」

內地著名作家蘇童在發言中。(香港中通社圖片)

中國台灣作家張曉風和李昂紛紛講述自己與香港的關聯。張曉風獲得的第一個創作獎項是在16歲參加香港的比賽時獲得的,100港幣的獎金讓她在創作路上大受鼓舞。她期望文學界的前輩能在人才培養上多幫助年輕人。

台灣作家張曉風在發言中。(香港中通社圖片)

香港是作家李昂人生中的第一個旅行的地點。她表示,香港的進步雜誌成為自己年輕時的必看讀物,她亦是在香港第一次見到大陸作家,並與大陸作家劉索拉結下深厚友誼。

台灣作家李昂在發言中。(香港中通社圖片)

許子東表示,香港文學館的成立需要完成很多工作,搜集作家的年譜和著作、盡可能獲得作家們的手稿、為在世的作家錄製視頻等工作。他以「張愛玲與香港文學」為題,分享了自己對張愛玲與香港文學之間關係的思考。「張愛玲的作品對香港文學的發展並未產生直接影響,但香港的學生們都知道張愛玲。幾十年來,香港文學有獨特的地位,但很少有人去寫另類的中國故事。張愛玲對香港文學的影響在於對小市民價值觀念的刻畫,將都市文學的手法和女性觀念在雅俗之間融合。」因此,在許子東看來,香港文學的研究潛力非常大,它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亦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但它具有其他地方無法替代的研究價值。

香港作家綠騎士(左二)在發言中,右二為香港評論家許子東。(香港中通社圖片)

來源:大公文匯網(大公報記者顏琨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