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河山

受限於疫情,不少人很久沒能遊山玩水,但坐在家中足不出戶,通過山水畫也可以欣賞到千里風光。

唐朝 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絹本水墨設色 55.9×81釐米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山水畫以描繪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在魏晉南北朝已有所發展,並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不再單純作為背景。至隋末唐初時期,山水畫成為獨立畫科。唐代水墨畫形成多個流派,或重色彩多用青綠,或重線描,或重墨法,其中王維兼學各家,開創了「畫中有詩」的規範和傳統,也被後世奉為文人畫始祖。唐末至宋初,山水畫高度成熟,名家湧現。宋代山水畫傾於自然,側重「真」和「實」,提倡山水畫的寫實風格,至北宋晚期,青綠山水發展逐漸淡漠,但仍有王希孟這樣的大家。南宋在宋徽宗趙佶的影響下,主要以院體山水為主。元代以後,文人山水畫成為主流,趨向寫意,趙孟頫成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倡「書畫同源」。明代山水畫得到了極大發展,派別眾多,浙派、吳門派為其中翹楚,以董其昌為代表的華亭派在明末亦影響頗大。清初王時敏建立了以臨摹為主要特色的清代正統派體系「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與之相對的則是在野畫家「四僧」(石濤、朱耷、弘仁、髡殘)。

北宋 范寬 《谿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設 206.3×103.3釐米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山水畫自魏晉萌芽至隋唐五代日益成熟,再到兩宋作為宮廷畫重要題材愈加繁榮,隨著明清商品經濟發展走向輝煌。山水畫引領我們穿越時空,於咫尺之間領略數千年自然風光。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局部) 絹本設色51.5×1191.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