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開幕 哪些展品值得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6月22日舉行開幕典禮,對外開放則定於7月2日。據了解,目前已預售門票7萬多張,佔可售門票一半。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9個展覽中,其中7個展覽由香港故宮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和策劃,展示900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這次故宮博物院借出的展品,不論數量或珍貴程度皆屬史無前例,絕大部分文物首次赴香港展出,部分展品需要輪換。此外,香港故宮亦向本地多家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借逾百件文物展品,巴黎羅浮宮博物館也借出13件珍貴藏品,與故宮珍寶交相輝映,充分展現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以及古今對話。
香港故宮9個展廳中,5個展廳(展廳1至展廳5)的專題展覽旨在介紹故宮博物院的歷史與文化,另外有兩個展廳(展廳6及展廳7)分別展示香港的中國藝術收藏史以及由6位香港藝術家創作並詮釋故宮文化的多媒體藝術。最後2個展廳(展廳8及展廳9)為特別展覽,會舉辦由香港故宮策劃或與故宮博物院及其他海外與内地重要文化機構合辦的大型展覽。
此次來港的故宮文物數量多、等級高,種類豐富、名作雲集,是故宮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藏品出境外借。914件珍品從故宮博物院超過186萬件藏品中精選而出,可謂千裡挑一。其中一級文物166件,屬「國寶」級別,佔借展品總數18%。
來港珍品種類齊全,涵蓋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各大門類,有繪畫、法書、青銅器、陶瓷、金銀器、琺琅、玉器、漆器、玻璃、璽印、織繡、首飾、雕塑、圖書典籍、古代建築等。時間跨度為5,000年。
展廳1(地下)紫禁萬象: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
紫禁城建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地理位置,昭示了它在政治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清代宮廷深刻影響着現今大眾對紫禁城的印象:它奠定了其建築今日的格局、結合滿漢文化、整理保存典籍古物、支持創新工藝,並與世界各地交流。此展覽透過179件故宮典藏介紹清代的紫禁城。
展期:1年或以上
展廳2(1樓)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
清代(1644-1911)10位皇帝與20多位皇后在紫禁城中居住,他們有華美的物質生活與豐富的精神世界。展覽帶領觀眾走進紫禁城,跟隨其中的人物,穿越時空,體驗他們一天充實有序的生活。清代宮廷生活日日不同,展覽並非呈現其中特定的一天,而是略按時間為脈絡,以不同空間為場景,展示18世紀紫禁城的生活點滴。透過300多件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文物,結合文獻記載,呈現宮中人物衣食起居、治國理政、敬天事神、家庭喜憂、遊園觀戲與臨摹鑑藏等情景。
第一部分:一日之計在於晨
第二部分:敬天事神
第三部分:三清茶宴、君臣吟詠
第四部分:為政之難
第五部分:御園小憩
第六部分:戲曲
第七部分:母子情深
第八部分:鑑藏臨摹
第九部分:夢境──緬懷故人
展期:1年或以上
展廳3(2樓)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
工藝與技術的進步和審美觀的演變,造就了絢麗多彩的中國陶瓷藝術。除了廣泛作為日常用器外,精美的陶瓷代表了歷代統治階層的品味和財富。故宮博物院所藏歷代陶瓷,主要繼承明、清兩朝的宮廷典藏,品類蔚然大觀。本展覽為香港首個大型故宮博物院陶瓷藏品展覽。169件展品均為各時代的精品,是中國陶瓷史的縮影。展品中有66件國家一級文物,佔赴港一級文物總數近40%,彌足珍貴。展覽分3個部分,展示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陶瓷精品:
第一部分:故宮藏品中的名品。
第二部分:新石器時期至元代陶瓷精品。
第三部分:明、清御窯瓷器。
此外,展覽設教育空間,其中有多媒體裝置,並提供互動教育活動,還陳列來自特區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展品,讓觀眾認識中國陶瓷工藝技術、紋飾以及窯址。
展期:1年或以上
展廳4(2樓)龍顏鳳姿:清代帝后肖像
清代宮廷人物肖像作品中,有一類專用於祭祀典儀。肖像中皇室成員的面容與氣質雍容端莊,服飾及背景遵循典制,並隨時代而演進;亦配合特有的建築空間、陳設位次及樂舞獻祭,超越一般藝術作品,成為禮制的載體。本展從多重角度闡釋8件清代帝后的祭祀朝服像及畫稿。既探討其作為繪畫作品的樣式變遷、細節象徵、創作過程、裝裱修復,又揭示其作爲宮廷文化產物所承載的儒家禮法、人生軌跡、展奉空間及祭祀儀軌。
展期:合共1年(每個展期為3個月)
展廳5(2樓)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現代中文所用的「設計」一詞雖於19世紀末才為人廣泛應用,但中國匠人構思及創作器物的傳統已可上溯至數千年前。這些古代設計蘊含對創新的執着、對物料的實驗精神,或是對用家體驗的考慮,與當代設計思潮契合。是次展覽精選故宮博物院超過90件工藝瑰寶,以設計、製作及使用3個角度解讀中國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展覽亦會與香港的優秀設計師合作,展示傳統工藝對當代設計理念和文化生活的影響。
此展覽共分5個部分,由古今的設計概念如何契合開始,進而剖析中國的設計思想及製作技術,到設計品的使用,每一個部分均引入當代設計的視角,讓觀眾欣賞細味中國傳統設計之美。
第一部分:作為展覽的開篇,採用多種角度來闡釋當代設計理念如何與古代工藝精品相通。
第二部分:承接第一部分的思路,由設計概念延伸到中國工藝設計思想的源流。
第三部分:聚焦工藝品的製作過程,探討工匠如何根據不同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運用精湛的技藝,將設計意念落實。
第四部分:以「用家體驗」為主題,讓觀眾從使用者角度欣賞中國工藝精品。
第五部分:以中國設計對當代的影響作結。
展期:1年
展廳6(3樓)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
近代香港在逐漸發展為繁榮的貿易城市之時,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地之一。20世紀中葉以來,私人收藏逐漸傾向對外展示,有贈予公共博物館者,有設立私人博物館者,亦有不時籌備本地及海外巡迴展覽者。本展覽回顧香港本地收藏史,細述香港超過一個世紀的收藏活動,勾勒本地博物館發展的軌跡,並向一直為香港及海外觀眾推廣中華文化精髓的收藏家、學者、博物館工作者及其他各界有心人士致意。展覽分4個部分:
第一部分:帶領觀眾回溯時光,回到1900年前後。自1842年開埠以來,香港一直是中國與世界之間的重要貿易中轉站。當中以外國商人為目標客群的「外銷藝術品」備受歡迎。外銷品中,油畫揉合了中西技藝與美學,允為主流,瓷器及銀器等亦受追捧。
第二部分:展出香港收藏家贈予本地博物館與清宮相關的文物,除反映當年收藏風氣的轉變,亦印證了百多年來香港與紫禁城的關聯。
第三部分:帶領觀眾重溫二戰前後香港公共博物館的發展期,展品包括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現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大會堂美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前身)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早期藏品。
第四部分:從1970年代起,香港的中國藝術收藏及學術研究發展迅速。一些以前較冷門的收藏門類,如家具及宜興紫砂等,亦受到收藏家及學者珍視,成為從香港興起進而影響世界的風潮。本部分展出具有代表性的精美藏品。
展期:1年
展廳7(3樓)古今無界:故宮文化再詮釋
以嶄新手法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使命,是次展覽便是香港故宮在這方面的探索:邀請了6位香港多媒體與跨界藝術家以獨到的視角,從香港當下的角度重新詮釋和演繹故宮文化和收藏,發掘紅牆黃瓦之下豐富多樣的中國文化。
展期:1年
展廳8(3樓)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
匯聚30件中國書畫史上的經典名作,這些晉、唐、宋、元稀世瑰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更有一些為書畫家的傳世孤本。30件展品將分為3期展出。每個展期為期約1個月,展示其中10件展品。此展覽將以3大線索貫穿主題:
一、罕若晨星:選展書畫均為罕見的早期名家真跡或經典摹本。它們年代久遠,經歷收藏流轉與反覆裝裱,傳續至今,殊為不易。這些珍貴作品的留存,令後世得以一窺早期書畫的風采。部分作品被後世學者奉為取法的對象,成為中國藝術史中的垂範之作。
二、筆墨神采:筆墨技藝與主題內容,是書畫名跡最核心的魅力所在。本展覽中的繪畫,不論是文人雅遊、高山流水,抑或是田園風俗丶世外仙境,均借由筆墨長存於紙絹,令人心馳神往。書法則或淋灕恣肆,或風流蘊藉,皆是書家精神氣度與豐富情感的體現,牽動觀者的思緒。部分名跡所傳載的詩賦作品,本身亦是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
三、人文流韻:印章和題跋是中國書畫的一大特色。作品由誰創作、曾經何人之手、過何人之目,皆可循此追蹤瞭然。作者和鑑藏者所題寫的引首、觀款、跋文,加上歷朝歷代的文獻著錄,褒貶毀譽,直接影響着作品在書畫史上的名聲與價值。部分作品的流轉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其最終入藏故宮博物院以及晚近的展覽與研究,亦不斷重塑着它們在藝術史中的經典地位。
展期:合共3個月(每個展期為1個月)
展廳9(4樓)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
馬一直是激發人們藝術創作靈感的源泉,魅力貫穿古今中外。此展覽精選111件故宮博物院藏馬文化藝術珍品,有繪畫、雕塑等,並展出13件來自法國羅浮宮,以馬為主題的世界藝術藏品。此展覽共分5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篇以壯闊的姿態呈現來自漢唐兩代的馬文化與藝術。
第二部分:讓觀眾閒庭信步於神話傳說中的世界,觀覽形態各異的駿馬,牠們或翱翔天空,或飛掠海洋。
第三部分:節奏逐漸放緩,踏踏蹄蹄中,馬躍然於竹製筆筒、匏製蟈蟈籠、漆盒等日常用品上。
第四部分:繪畫及雕塑刻畫君王狩獵、帝王形象及戰爭場景,氣派恢弘,蔚然大觀。
第五部分:讓觀眾跟隨他鄉的駿馬,跨越國度,馳騁天下。
展期:6個月
票務及訪客資訊
開放時間:
逢星期一、三、四、日: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逢星期五、六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下午8時
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票價:
標準門票(可參觀展廳1至7)
成人門票:港幣50元
特惠門票:港幣25元
特別展覽門票(持票者免收標準門票費用,可參觀所有展廳)
成人門票:港幣120元
特惠門票:港幣60元
來源: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