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香港電影故事說不完

《警察故事》《英雄本色》《黃飛鴻》《大話西遊》……提起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經典之作,廣大影迷自然不會陌生。膾炙人口的台詞,雋永深沉的片段,早已走入大眾集體記憶。

如今,袁和平、徐克、許鞍華等參與並見證香港電影輝煌的7位香港導演再次集結,用已退出電影工業的膠片進行拍攝,以上世紀50年代的香港為起點,各自選取一個年代作為背景講述故事。這部名為《七人樂隊》的電影,不僅帶領觀眾回溯時代變遷,更是對香港電影的深情告白。

流金歲月

香港電影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上世紀70年代起,香港電影厚積薄發,邵氏武俠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精神,李小龍讓世界影壇颳起「中國功夫」旋風。直至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走上巔峰,年產量高達200多部,電影從業者超過2萬人,「雙周一成」(周潤發、周星馳、成龍)更是紅遍亞洲。

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不但本地票房常打敗好萊塢電影,還在文化上深刻地影響着好萊塢,引得美國導演模仿致敬。彼時香港享有「東方好萊塢」美譽,也堪稱華人的「造星工廠」。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起,接連受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影響,再加上行業問題、市場萎縮,香港電影步入低潮,年產量僅有數十部。「一些香港電影人逐漸意識到,要想覓得新的發展機遇,就必須把目光放到內地市場。」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說。

「隨着香港回歸祖國,兩地電影交流開拓了更多管道。」香港駐京辦副主任林雅雯對記者說,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的簽署,讓兩地電影人有更多機會交流電影製作技術和經驗,合拍片日益增加。2019年,國家電影局出台多項措施,支持香港電影在內地進一步發展,提高了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靈活性,讓彼此優勢互補,相互成就。

北上發展

「北上發展的香港影人,給中國電影帶來了成熟的商業經驗和類型影片的製作經驗。」北京師範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告訴記者,從《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到《長津湖》,都有香港導演參與,讓中國的新主流電影擁有了更受大眾歡迎的角度。

「講中國故事帶給我成就感和幸福感。好萊塢電影都有主旋律,我們這麼大的國家,為什麼不能拍出自己的主旋律呢?」香港導演林超賢多次執導票房口碑雙豐收的新主流電影,他在受訪時說,《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長津湖》等振奮人心的故事,都是在國家發展的大背景中創作出來的。

香港導演林超賢(左一)在《紅海行動》拍攝現場。

目前,中國電影銀幕有8萬多塊,位居世界第一,也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發展空間廣闊。「只依靠香港本地市場,無法支撐香港電影及影人長遠發展,內地這片廣袤的市場是香港電影不斷革新發展的堅實後盾。」寰亞電影副總裁鄭劍鋒對記者說,目前香港電影界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人才斷代、青黃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提供的重大機遇,讓香港電影人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東風。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發展有兩大利好,一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共建人文灣區』,二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鄭劍鋒說,在重要的發展節點,寰亞電影與紫荊文化集團攜手開展戰略合作,計劃共同投資製作十部電影,幫助大灣區青年及兩地影視人才實現電影夢。

薪火相傳

去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新增香港經典影片展,片單裡滿是驚喜。最受期待的4K修復IMAX版《花樣年華》,首場和加映場次門票都在開售後秒空,足見香港經典電影的動人魅力。「香港歷史上那麼多經典影片,我們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的還不是很多。」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副院長李曉紅告訴記者,「香港有人一直在做電影修復工作,也和我們聯合培養修復人才。有待修復的影片太多了,如果把這些做好,相信香港電影會對年輕人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香港電影擁有輝煌的過去,對於內地電影走向海外、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可以提供重要的經驗參考。」中國台港電影研究會香港電影委員會執行主任張燕對記者說。

《七人樂隊》眼下正在上映,7位香港導演都超過了60歲,曾與他們一路同行的香港影星也已不再年輕。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副所長趙衛防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年輕導演徐克、許鞍華等開創「香港電影新浪潮」,開拓新類型,表現當時的香港社會和港人心態。香港回歸祖國後,2010年前後和當下,香港年輕影人在香港影壇又湧起和之前「新浪潮」相似的兩波創作浪潮。「如今雖然有疫情,但香港電影的創作並沒有減弱。香港青年導演關注現實,展現港人面對生活困難時的韌勁和充滿正能量的香港精神。依託港味的表達,題材豐富,思辨也比較深刻,彰顯香港電影的人文特徵。」

情懷之作《梅豔芳》去年熱映,勾起觀眾對於香港電影流金歲月的追憶,並斬獲當年香港票房冠軍。本片導演、「70後」梁樂民說,「香港人的靈活性真的很高,在電影的幕後團隊,你會深深感受到香港人的效率和應變能力,這是沒變的。承繼前輩的努力,我們會讓傳統延續下去。」

來源:中國文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