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國寶級藏品蘊涵家國情懷  香港珍藏大展助了解國家歷史

呂書練

「以前到博物館參觀,我是以一個觀眾的身份去看,但這次看珍藏大展卻有代入感:原來我們國家這麼多年的歷史文化是積累下來的,我們今日的修養,對人忍讓和共享精神,並非一般人可以明白:幾百年前的明式家具如何保留下來?收藏家們為甚麼要用這麼多金錢去購買回來?我從不同的展品中感受到,國家這麼多年為甚麼矗立不倒,正是經過一代代人持續的努力,今日才終於強起來了。」

香港傑出青年協會現届主席陳建強醫生在看完正在中央圖書館舉行的「香港珍藏大展」後對筆者說,在2022年的今日舉辦這樣的展覽令人感受頗深,因為展覽開宗明義表示,希望市民透過展覽多了解中國歷史。這也是由香港文聯召集、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辦的慶回歸25周年「香港珍藏大展」的意義。

傑出青年協會主席陳建強(右二)偕多位成員來參觀,左起:執委周世傑、副主席鄧智傑和常務副主席梁冬陽。(香港文聯網)

曾參觀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陳建強說,故宮館固然值得參觀,展品畢竟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但這次珍藏大展的展品是香港和海外的收藏家們拿出藏品跟大家分享,人們花錢買回這些文物珍品,比如著名心臟科醫生劉柱柏就收藏不少明式黃花梨家具,為甚麼呢?是投資?還是留住歷史?

展場入口處有清雍正銅佛獅(一對)。(香港文聯網)

「我覺得馬逢國和李秀恒兩位會長為香港做了一件好事。」他說,「本來國寶令人感覺很遙遠,但這個展覽卻拉近了當中的距離。令在場人士深深感受到,文化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展場空間寬敞,光線充足。(香港文聯網)

同樣參觀了展覽的香港都會大學前教授、三聯文化基金董事趙雨樂也坦言感受深刻。本身是收藏家的他說,首先是展場空間寬敞,光線充足,參觀很舒服,可以看到展品的細微之處,看唐、宋、元、明、清年代的文物,像唐三彩馬、唐陶俑等,能清楚地看到其顏色,而元、明、清的青花花紋、圖案精晰,色澤也亮麗,以專家角度看,覺得非常到位。

趙雨樂(右)和鑒賞家翟健民(中)、友人周兆華在現場合影。(香港文聯網)

他讚嘆展場布置別出心裁,除了展櫃陳列外,個別較大型的瓷器品也另設專櫃,放置於展場中央,並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觀者可以一邊細看一邊跟行家交流,不感到擁擠,「康雍乾三代是清朝的盛世,乾隆本身也是一個收藏大家,盡收天下寶貝,也懂得玩賞這些古董。」

「書房」布置。(香港文聯網)

趙雨樂說,「元、明、清的青花有這麼長的時間累積,技術上可以說爐火純青,這些展品的水平不遜於一些官方藏品,而且我知道,這批文物五年前曾在北京展出過,具有一定的保值。這是我覺得震撼的地方。」而且,藏品精采多元,尤以明清的瓷器大方悅目,無論是青花、鬥彩、釉裏紅,都是收藏精品。

「書房」內的一扇清初文竹留青山水圖硯屏。(香港文聯網)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而且有數千年歷史,以其高難度的精湛工藝成為中國特產的奢侈品,常為皇室所收藏,古代帝皇更以之作為賞賜外交邦國的禮物;它的英文名China與中國的英文名一樣,也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在民間,精美的古代瓷器,被視作具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收藏家所收藏。不如,我們就隨着策展人的思路和編年順序,來欣賞部分瓷器展品吧。

以珍貴紫檀精工製作的清紫壇木寶座連踏板。坐圍雙面皆運用難度極高的高浮雕技法雕琢刻畫,雕工精細嚴謹,氣勢肅穆恢宏。(香港文聯網)

唐代瓷器

瓷器展櫃由唐代開始。唐三彩顏色斑斕、絢麗多姿,濃艷的釉色反映出唐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乃唐代歷史上最能代表其繁榮昌盛的瑰寶。

唐三彩馬。(香港文聯網)
唐代白釉貼花雙龍飲(左)和陶加彩仕女俑(一對)。(香港文聯網)

遼代瓷器

白瓷出現於北齊,在此之前中國瓷器以青瓷獨尊,但發展到唐朝,便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因唐朝對遼代有着深遠的影響,遼白釉穿帶瓶風格與隋唐白瓷類近,造型豐盈大方,兩側肩部與腹底有對稱的橋形帶孔,帶孔之間有帶槽。對於草原遊牧民族來説,將其穿繩繫在馬背上,使用非常方便。

圓唇口、短頸、豐肩、鼓腹的白釉穿帶瓶出自遼代。(香港文聯網)

宋代瓷器

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提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上圖中左起:南宋之官窯青磁花形盌、官窯花盆、哥窯葵口洗和宋定窯白釉仕女枕。

金代瓷器

金代陶瓷業乃中國窯瓷史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着金代陶瓷資料的不斷發現,人們對金代陶瓷的認知也日漸清晰。其中白釉黑花裝飾創造性地將中國畫技法以圖案構圖方式巧妙地繪在器物的顯著部位,使其呈現白地黑花紋樣,代表了金代磁州窯裝飾藝術的高度成熟。

金代鈞窯紫紅斑海棠花口雙耳連座大瓶(一對)。(香港文聯網)
金代鈞窯天青釉紫斑歛口小盞(左)和鈞窯紫斑盌(一對)。(香港文聯網)

元代瓷器

上承唐宋,下啟明清,元代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時期,其製造技藝達爐火純青。「元青花」被譽為中國瓷器史上「一朵奇葩」,兼具大氣的外觀及典雅的紋飾。在粗獷豪放的馬背民族蒙古族治下,元代出產的瓷器圖案上多見以幾何圖形嚴密排列的西域風格,不會過分追求細枝末節。

明代瓷器

元明清三代的青花各有其動人之美。自洪武二年起於景德鎮設立窯場燒造皇家用瓷,即御器廠。明洪武的青花瓷、釉裏紅瓷器和紅釉瓷器都屬珍品,當中以釉裏紅最出彩。據傳朱元璋鍾情紅色,一是因為其姓氏朱具紅色之意,二是因為他在農民起義時參加的紅巾軍是他最終稱帝的契機之一。因此他對銅紅瓷器尤為偏愛。

明洪武:釉裏紅纏枝菊紋玉壺春瓶。(香港文聯網)
王牌展品: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前)。(香港文聯網)
明嘉靖:青花開光式雲龍紋上圓下方葫蘆瓶。(香港文聯網)

清代瓷器

經過明代末期的連年戰亂,景德鎮的窯廠受到了一定的損毀而停止燒造。御窯廠於順治年間雖已恢復,但由於社會動盪、百廢待興、政局未穩,直至康熙時期才逐步循明舊制將景德鎮的御窯廠恢復完善;發展至乾隆時期,更如百花齊放般豐富多彩。

清雍正:御製琺瑯彩月季海棠圖盌。(香港文聯網)
清乾隆:粉彩雙耳百鹿尊。(香港文聯網)
清乾隆:粉彩牡丹雉雞圖天球瓶。(香港文聯網)
清乾隆:青花繪水牛農夫雙耳扁壺。(香港文聯網)
清乾隆:唐英製像生瓷鴨。(香港文聯網)
清乾隆:銅胎掐絲琺瑯蓋爐 纏枝花卉八寶福壽圖 童子托足八方蓋爐。(香港文聯網)
清嘉慶:粉彩纏枝蓮托八寶紋五供一套。(香港文聯網)
清嘉慶:九秋同慶圖雙耳大瓶(一對)。(香港文聯網)

由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的「香港珍藏大展」現正在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展出,展至10月14日。期間,主辦方更設每日4場導賞團,並有兩場相關免費講座,其中一場《藝術與收藏》已於上月底由蘇富比亞洲榮譽主席程壽康主講,下一場《鑒寶奇緣》將於下周二(10月11日)晚上7時於中央圖書館演講廳舉行,邀得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首席專家翟健民、瓷器鑒定專家謝啟亮、明清家具收藏家劉柱柏和明清家具專家劉繼森分享經驗。市民可於講座開始前15分鐘到場取得入場券,先到先得。

「大廳」(上)和「偏廳」(下)布置。(香港文聯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