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同源  詞同類  唱同音  惟粵劇和粵曲不同流

呂書練

由香港文聯及其旗下屬會中國曲藝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合辦的《粵來粤好•曲頌盛世》已於上月底演出完畢,但這場演出除了有三場傳統粵劇折子戲外,尚有多位唱家演唱多首賞心悅耳的粵曲。對於常看粵劇和常聽粵曲的人來說,能品味出兩種看似相同、實為各異的表演藝術的獨特韻味,不過,一般讀者還是容易將兩者混淆。且讓我們結合該演出析解一下。

曾獲「演出場次最多正印花旦獎」的名伶鄧美玲輕裝獨唱粵曲《愛我中華》。(香港文聯網)

粵劇和粵曲都是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表演藝術,兩者有關聯,卻各有側重。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俗稱「大戲」,是一種源自南戲的廣東主流戲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唸、做、打,以及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角色)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和妝容。

龍貫天在《刁蠻公主戇駙馬》之中飾演的駙馬戲味十足。(香港文聯網)

粵曲則源自粵劇清唱。但經過了清朝時期,結合了嶺南一帶的大調、小調、粵謳、龍舟歌、木魚歌、南音,形成了以音樂伴奏、唱說戲文的表演藝術。現代粵曲始於民國初期,「女伶」開始出現,採用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子喉三種唱腔,從而誕生了大批名伶,成就了粵曲的全盛時期。

陳慧思在《刁蠻公主戇駙馬》中的公主演出七情上面。(香港文聯網)

自此,粵曲與粵劇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借鑑、相互吸收,並各自改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況,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非常流行。根據內地撰曲家吳志滔著的《粵劇與粵曲同源不同流》一文,粵劇和粵曲的關係是:曲同源,詞同類,唱同音。但是,二者同源卻不同流,各有各的發展軌跡。筆者參考該文及其他相關資料簡介如下:

王志良在《夢會太湖》中的范蠡造型。(香港文聯網)

所謂「曲同源」,即是粵劇和粵曲的聲腔體系都是以梆簧(即梆子和二簧)為核心,附以歌謠體系和小曲點綴;而「詞同類」意思指唱詞的撰寫方法和規矩一樣,都講究押韻,在句尾和句子中的各個頓的平仄聲;運用小曲進行填詞的規律,唱詞上下句排列和銜接的規定;唱詞的文學色彩和特性等都是相同的,也因此而「唱同音」。

林穎施在粵劇折子戲《夢會太湖》中飾演西施。(香港文聯網)

而二者的不同之處也在唱詞和曲調上。以唱詞為例,由於粵曲着重「清唱」,注重聽覺的享受,舞台上不像粵劇有那麼多行當、排場,演員也不一定有特別的裝扮和動作,同樣一段戲,要令觀眾投入,唱詞的表述就要具體而豐富一些,內容要有故事性。但在粵劇裡,由於是通過唱、唸、做、打四大藝術手段來表演,當中一些情節,可以透過唸、做、打甚至舞來體現,那麼,在於唱詞的表述上可以簡單一些,沒那麼多具體的描述。

洪海在壓軸戲《潞安州》中的形象英偉不凡。(香港文聯網)

至於曲調上的區別在於,同樣的曲子,粵劇演員因為要兼顧唸(對)白,做手(勢),乃至武功,唱腔通常較粗糙;但粵曲演員由於是「清唱」,故唱得較細膩;此外,在打擊樂上,粵劇是根據劇情、動作來設計鑼鼓的,鑼鼓聲要配合劇情發展;但唱粵曲沒有太多動作,鑼鼓設計就比較簡單,甚至不需要鑼鼓。

王超群在《潞安州》飾演將軍妻。(香港文聯網)

後來,為了使粵劇中的主要唱段更流行,有撰曲家把這些唱段剪成供唱家演出的單曲,如《柳毅傳書之洞庭送別、花好月圓》等;也有作者將粵劇的情節和唱段改編成短粵劇和曲藝混合體,如《路安州》等,演出時可根據需要而作為折子戲表演,或單曲演唱。由此簡單總結出:粵劇重「演」,粵曲重「唱」。兩種藝術各有千秋,因時因地因人而展示各自的獨特魅力。

四位粵劇新秀同台串唱多首粵曲。左起:余仲欣、梁非同、芯融和千珊。(香港文聯網)

所以,在《粵來粤好•曲頌盛世》中,既有三對名伶盛裝打扮而表演粵劇折子戲,也有四位新秀輕裝登台演唱粵曲。在香港,現在既有在戲院正式演出的整齣粵劇或其折子戲,也有不少人在具聯誼性的曲藝社演唱粵曲。而後者往往是晋身前者的台階,或者說名伶們在「業餘時間」相互客串演出,由於涉及的「道具」簡單,更為普及。這裡附上當晚演出的部分劇照,以及四位粵劇新秀的簡介,方便讀者了解和欣賞。

子喉唱家余仲欣扮相嬌俏。(香港文聯網)

在「粵曲串唱」環節首先出場的是子喉唱家余仲欣。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的她自小有音樂細胞,四歲時隨母親返港生活,並開始學鋼琴,隨即加入香港兒童合唱團習聲樂。先師承紅船班的黄滔師父(已故)習粵曲樂理、唱及拍和古腔粤曲,再隨仙腔名家黄绮雯習唱,其後正式拜師。之後,又隨香港中樂團首席二胡辛小紅學習胡琴,隨粵劇頭架王良(已故)習粵曲拍和,以及隨白雪梅、白雪紅習藝兼習戲曲身段及舞台基本功。可謂多才多藝。

千珊反串小生演唱。(香港文聯網)

接着是歌喉雄厚的千珊上場。從聲線到動作都可以判斷出她是反串小生演唱。千珊12歲就學粵劇,並成為文千歲、梁少芯入室弟子,專攻生角。不過,自小讀國際學校的她後來被送到英國留學,在倫敦大學學院主修語言學。但在彼邦反而看了很多粵劇,加深對這門傳統藝術的認識;2013年畢業返港後,再入演藝學院深造戲曲,2017年成為首届戲曲(粵劇表演)藝術學士畢業生,並獲「最佳學生獎」。之後全情投入粵劇行業,更成立「千珊粵劇工作坊」。

芯融的演唱婉約、細膩。(香港文聯網)

芯融出身粵劇世家,自小受姨媽鄧美玲啟蒙,師承文千歲、梁少芯;隨後跟趙維德老師習唱。學藝十年,專攻旦角。她13歲就參與八和粵劇學院首届演出,飾演古老排場《梨花罪子》樊梨花;她同時加入千連芯青少年粵劇團,曾跟千珊在《紅樓夢》中分別飾演林黛玉和賈寶玉,她也坦言最想擔演的角色就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芯融演出經驗豐富,風格婉約,動作柔和、細膩。

梁非同外型清秀甜美。(香港文聯網)

最後登場的梁非同雖然從小為粵劇着迷,但入行稍晚,外型討好的她中五時兼讀八和粵劇學院,師承王惠玲、周鎮邦和楊麗紅,學習身段和唱腔。期間,她先後取得城市大學文化及遺產管理學士和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學位。為了實現當粵劇演員夢,她再修讀演藝學院粵劇表演高級文憑。學藝九年,專攻花旦。2013年起參加油麻地粵劇新秀計劃;2019年參與戲曲中心開幕演出《再世紅梅記》;2020年參與藝術發展局「第七届戲曲人才培訓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