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韻詩鄉,情繫香江

曹佳望

1月25日晚,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大會堂樂萃」系列音樂會「詩鄉」——楊偉傑竹笛演奏會在香港大會堂劇院拉開帷幕。這是移居廣州的笛簫演奏家楊偉傑三年來首次返港舉辦個人音樂會,儘管音樂會因疫情延期了兩個月,樂迷們仍熱情不減,當晚香港大會堂人群熙攘,座無虛席。

音樂會選曲考究,楊偉傑用6首頗具挑戰性的現代竹笛作品給樂迷們帶來了一次精彩的聽覺盛宴。開場一曲《草原抒情》瞬間將觀眾們帶到了悠遠遼闊的蒙古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楊偉傑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三赴內蒙古隨草原笛藝演奏家、《草原抒情》的作曲者之一李鎮學習該曲,細膩大氣的演奏將作品演繹得猶如長調般婉轉動人。

楊偉傑(中)與琵琶演奏家沙涇珊(左)、鋼琴家郭家豪和觀眾合影謝幕。

《燕歸來》曲題源於宋人晏殊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笛簫演奏家王次恒近年的原創作品。作曲家舊詞新唱,一掃詞中惆悵傷感之意,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嚮往。該曲旋律綿長,對演奏者的氣息把控能力要求較高。楊偉傑颱風沉穩,演奏收放自如,鋼琴伴奏郭家豪琴藝高超,演奏嫺熟灑脫。笛聲與琴聲相映成輝,營造出飄渺朦朧的意境。

上半場的最後一曲《粵之海》是楊偉傑的博士導師、笛簫演奏家張維良創作的竹笛協奏曲,近年來屢次亮相國內外中樂舞台。樂曲取材於潮汕地區,描繪了當地漁民獨特的海洋生活文化。主題用嘹亮的梆笛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海上風光以及漁民們出海的熱鬧場面;慢板改用曲笛追憶往事,與鋼琴一唱一和,內斂深沉;尾聲則回歸平靜,餘韻悠長。一曲結束,激情飽滿的演奏引得觀眾掌聲連連。

楊偉傑在演出中。

下半場以楊偉傑作曲的《詩鄉》(香港首演)開場,樂曲靈感來自唐朝詩人韓愈的七律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不同於韓愈被貶的幽憤與彷徨,以韓詩為引,融合長安和潮汕音樂曲風的《詩鄉》則着墨於鄉愁。楊偉傑雖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作為潮汕後裔,故鄉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當晚,他將鄉愁化成指尖嫋嫋笛音,深情繾綣,細膩感人,既是對潮汕故鄉的眷念,亦是對香港親友的掛牽。

竹笛與琵琶《粵竹》是楊偉傑近期又一原創佳作。樂曲清新活潑,以粵樂之意蘊旋法展開,配器上保留了絲竹樂「小、輕、細、雅」、「你繁我簡」的特點,整體錯落有致,趣味盎然。在演奏上,楊偉傑、沙涇珊伉儷踐行粵樂大家余其偉「雙肩挑」理念多年,對民間音樂有着獨到的理解與詮釋。二人配合默契,將《粵竹》之精巧靈動展現得淋漓盡致。音樂會大軸曲目是作曲家程大兆創作於1996年的竹笛協奏曲《陝北四章》。該曲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用「信天遊」、「社戲」、「往事」、「鬧紅火」四個樂章展現了一幅壯麗遼闊又淳樸厚重的陝北畫卷。楊偉傑的演奏分寸感極強,強而不燥,弱而不虛,吐音清晰,滑音地道,將信天遊的高亢孤寂與陝北民俗的熱鬧紅火刻劃得恰到好處。

楊偉傑、沙涇珊伉儷合作無間。

作為中國首位竹笛表演藝術博士,他的演奏在技術性與藝術性、理性與感性之間達到了完美平衡。本次音樂會原為楊偉傑學藝30周年的獻禮,6首曲目皆為他過去20多年在全國各地尋訪名師習笛之收穫與累積。從草原風光到南國粵韻,楊偉傑希望通過這些風格、色彩迥異的曲目呈現出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

坦白來講,此次音樂會選曲偏「大」,所幸返場兩首音樂小品《逍遙》(簫與琵琶,江賜良曲)與《維港夜曲》(竹笛、琵琶與鋼琴,黃學揚曲)平衡了音樂會的厚重感。聽眾對楊偉傑的演奏普遍好評,「情感細膩」,「技藝高超」……一位印度遊客更是大讚音樂會精彩絕倫,「原本我只是想在旅行期間嘗試了解中國文化,未料到中國音樂如此美妙,wind instrument (管樂器)竟能奏出如string instrument(弦樂器)般動人的聲音!

來源:北京《音樂周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