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國歌劇節閉幕  香港作品首次受邀參演  麥家樂原創歌劇《孔子傳》獲高度評價

呂書練

隨着一首首參演歌劇選段5月24日晚上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湖音樂廳閉幕音樂會輪流上演,為期15天的第五届中國歌劇節也慢慢拉下帷幕。首次有香港作品受邀參與展演、由國際知名指揮家兼作曲家麥家樂創作的歌劇《孔子傳》獲親臨觀看的專家和評委高度評價,在眾多劇目中感覺「意猶未盡,記憶猶新」。

《孔子傳》在本届中國歌劇節演出劇照:孔子(左)和他的弟子們。

「這樣低成本的製作卻表現出罕見的藝術高水準!」內地音樂評論家李雲中觀後激動地說,《孔子傳》沒有像傳統的歌劇那樣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採用了章回體的結構:五幕各四景,分別冠以「金、火、水、木、土」的標題,唱詞完全採用古文原文。「從頭到尾散發出一種民族文化的自信!」他指,場景與場景之間的串聯,給人的感覺是在看一本老舊的孔子畫冊,「不僅演出令人耳目一新,音樂更令人讚歎和折服!」

在本届中國歌劇節展演的《孔子傳》海報。

本届中國歌劇節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嘉興市人民政府、中國歌劇研究會承辦;共有24部歌劇作品參與展演,於12日至26日期間,分別在杭州、嘉興兩個城市共演出48場,參演人員逾7000人。參演劇目題材廣泛,彙集中外經典。

原創作曲兼指揮家麥家樂正在現場指揮樂隊。

其中,唯一代表香港參與展演的原創歌劇《孔子傳》於5月20日在嘉興市秀湖音樂廳演出兩場。該劇由旅歐多年的國際知名指揮家兼作曲家、香港寰宇交響樂團藝術總監麥家樂三年多前創作,曾在疫情期間於網上演出和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用德文以音樂會形式演出,去年作為香港文聯支持、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的13項「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活動之一,於11月22日在香港大會堂首演

《孔子傳》在香港首演時的演員造型。

據麥家樂透露,本次北上展演的劇本是原來的版本,但舞台製作改由浙江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協辦,並由該系師生演出,而該院作曲與指揮系指揮教研室主任周杰則擔任副指揮,負責排練和綵排指揮樂隊。

在全劇15個角色中,四位主角孔子、南子、老子、子路分別由該系教授張茂林(低男中音),以及三位副教授趙靜(女高音)、劉偉(男高音)、葉勇(男中音)飾演,另外九個角色則由該系在校本科生擔任。不過,跟香港首演版由顏聯武坐在台上敘述的角色不同,歌劇節展演版改由該系副主任张建化和中學生张潇燃以一對父子角色在換場時上台,透過對話交談,幫助觀眾理解劇情。

由浙江音樂學院教師张建化和中學生张潇燃飾演的一對父子作為敘述者。

四位教師不但是理論基礎扎實的學者,也是演出經驗豐富的歌劇表演藝術家,為這齣首次兩地合作的原創歌劇的順利演出提供了質量保障。飾演孔子的張茂林是一位先後在四川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接受本科和碩士聲樂教育、後獲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聲樂博士學位的音樂學者,曾在內地、日本和美國參與音樂會和歌劇的演出。

浙江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授張茂林。(受訪者提供)

張茂林在接受筆者訪問時說,當接到麥家樂的音樂劇本時,覺得作者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很深,將孔子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進行了大量研究,並結合了精湛的作曲技法,從而形成了一部具有專業力度、又能讓人產生共鳴的現代歌劇劇本。

張茂林在《孔子傳》中飾演孔子。

不過,從得悉獲邀參展到正式演出才約一個月,籌備時間相當緊迫,可幸,「我們都是同事和師生關係,平時互相了解、交流多,溝通較容易,而且大家都希望透過合作建立和促進香港與浙江音樂學院的友誼和聯繫。」有了這個前提,大家都願意花很多業餘時間來揣摩角色和充分排練,「我們一天排練達11小時,時間集中、充足。都想如何把一位數千年前的教育家詮釋成一位立體而有血有肉的人,讓現代的觀眾看得懂。」

浙江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副教授趙靜飾演南子。
子路(前)由男中音歌唱家葉勇飾演。

然而,雖然曾在多齣著名西方歌劇中飾演要角,也演出過內地作曲家創作的民族歌劇,本劇的唱詞也是中文的,但用的卻是文言文!「這無異於唱外文歌曲,甚至比用意大利文、德文唱更難,因為古文很深澀,是一個大挑戰。」而且,孔子平時予人的印象是一個很扁平的人,歌劇劇本也不強調劇情的跌宕起伏,而有點像清唱劇般,講述孔子的生平,這就增加了詮釋人物的難度。

迷惘的孔子虛心求教於前輩哲學家老子(左,男中音劉偉飾演)。

張茂林坦承,初期感覺摸不着頭腦,因為音樂上又用了很多現代技法,像瓦格納式的半音階作為旋律化演唱,還有馬勒音樂中的大跨度、柴可夫斯基的切分音等等,不過,隨着學習、排練的深入,大家都覺得,音樂越唱越好聽,越有味道。「我們從音樂中聽到創作者很有說服力地運用一些大作曲家愛用的形式和音樂結構,巧妙的是,他又在這種西洋結構中融入山東民歌小調,顯得很有格調。」

《孔子傳》劇照:孔子的學生們。

他說,一部好的作品,當你未理解時,或演繹不好時,人們會覺得很糟糕。當表演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並能準確地去詮釋之後,這音樂就會越來越好聽。「我們大家的共識是,越來越感覺到麥家樂先生對細節的考量很周到:孔聖人在跟學生在一起時體現出的包容、睿智、博學,以及在政壇中兼具殺伐決斷和慈悲為懷的政治手腕──心懷百姓蒼生,對對手亳不留情,年老時面對一個個弟子相繼離開的落寞、痛苦……都把他刻劃得跟普通人一樣。」張茂林興奮地分享。

孔子在弟子陪伴下周遊列國。

「最令我們佩服的是,創作者從文言文中把孔子面對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等喜怒哀樂情緒很有說服力地用音樂表達出來,通過和聲色彩的衝擊、節奏的快慢交錯等音樂功力、戲劇張力,把人性中的衝突,表達得非常準確。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們也作了大量查證,幫助理解古文字義。」

《孔子傳》劇照:子路之死對晚年孔子打擊甚大,學生子貢安慰他。

原來,身為主演的張茂林早在2019年初遇麥家樂,曾一度醞釀合作組團到奧地利演出,卻因為疫情而擱置了。直到本次歌劇節,才重續緣分。他對這次從個人友誼開始,擴展到兩地藝術團體──香港寰宇交響樂團、浙江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合作並成功演出,感到很興奮:「這次是兩地歌劇合作製作演出的一個典範。」

張茂林在閉幕音樂會上再次清唱《孔子傳》選段之《顏回死訊》。

兩場演出入座率逾九成,現場反應熱烈。演出謝幕時,掌聲持續很久,觀眾遲遲不走。翌日,當地《嘉興日報》以《秀湖音樂廳上座率創新高 歌劇《孔子傳》震撼上演》為題報道,指「創下了秀湖音樂廳啟用以來的上座率最高紀錄」。一位名為錢雨的觀眾對該報記者趙晨說:「演員一開口,我就被征服了。」這位文化專管員說,這次觀演激發她以後多學習、多接觸歌劇藝術,「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讓更多的文化藝術精品普及到千家萬戶。」

當地媒體指《孔子傳》「創下了秀湖音樂廳啟用以來的上座率最高紀錄」。圖為現場觀眾。

內地多位音樂界資深和知名人士親臨現場觀看,包括國際知名指揮家湯沐海、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劉楓樺、國家一級作曲家林戈爾、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兼知名音樂評論家伍維曦、同校音樂藝術研究院專職研究員兼作曲家孫劍、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兼副教授卿揚等。伍維曦更向張茂林發出祝賀:「昨天演出非常精彩感人,作品樸素大氣,忠實於歷史,將《論語》完美地呈現於音樂戲劇中,具有首創意義!」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伍維曦認為《孔子傳》具首創意義。(上海音樂學院網站圖片)

多位老一輩藝術家和文藝界領導也觀看了《孔子傳》的演出,包括評委之一的解放軍藝術學院原政委兼歌劇表演藝術家喬佩娟、中國歌劇舞劇院原副院長兼劇作家黃奇石,以及中國文聯前副主席仲呈祥等,並給予高度評價。年逾九旬的喬佩娟觀後說,《孔子傳》非常吸引,令人感動。

據悉,在觀後研討會中,各評委對《孔子傳》從音樂創作到舞台演繹都評價甚高,認為達至國際水準。尤其對作者以「金、火、水、木、土」來詮釋孔子的人生,感覺很獨特,希望該劇將來能代表中國向外展示中華文化之美。

《孔子傳》後台的和聲演唱也由浙江音樂學院學生組成。

身為原創者,麥家樂對本次展演有如此強烈反應感到興奮,並表示感恩,特別提到感謝香港中聯辦推薦。他對筆者說,經過這次合作展演和接觸,感覺到內地歌劇界水平很高,人才眾多;而自己作品從香港晋身國家層面,也令他覺得更有使命感,覺得有機會實現自己醞釀已久的心中理想:透過歌劇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

演出完畢,原創作曲兼指揮家麥家樂(前中)上台致意。

麥家樂並對首次跟內地舞台團隊合製整齣原創歌劇,並成功演出,感到很滿意,「在短短一個月內背熟整部歌劇的歌詞,而且唱得很流利,表達得很好,真的很不簡單,可以說是一項奇跡。」另外兩位著名指揮家卞祖善、湯木海對浙音聲歌系師生的努力和演出水平也表示讚賞。

國際知名指揮家湯沐海(前排站立右九)在演出後上台合照,右八、右七為麥家樂和夫人黃家舜。(照片由現場觀眾提供)

麥家樂說,主角們的飾演者都是教授級水平,而且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其他角色則是他們的學生,他們都投入大量時間去排練,「非常難得,演出的水平也非常高。」但他補充:如果有半年的時間,相信可以表達得更自由一些。

全體上台謝幕。

據新華社報道,本屆歌劇節參演作品中,新創劇目共有19部,其中7部為「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它們覆蓋面廣,從多個角度、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發展進程和時代風貌。另有5部中外經典劇目也相繼亮相。由浙江演藝集團、浙江音樂學院、浙江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的原創歌劇《紅船》於12日晚在位於杭州市中心的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拉開序幕。

第五届中國歌劇節開幕節目《紅船》於5月12日在杭州市的浙江省人民大會堂演出。
第五届中國歌劇節閉幕音樂會於5月24日在嘉興市秀湖音樂廳舉行。

同時,歌劇節堅持「線下線上融合、演出演播並舉」的傳播理念,劇場演出票價也以惠民原則釐定──最高票價不超過480元(人民幣,下同),最低票價為80元,共吸引了4.2萬餘名觀眾進劇場,平均上座率約九成。而多家網絡平台進行的線上直播,播放總量約1.58億次。並舉辦了民族歌劇創作人才研修班、「一劇一評」、歌劇公益服務等活動。

中國歌劇節創辦於2011年,是中國歌劇領域的國家級藝術盛會,通常兩至三年一次,先後在福建、湖北、江蘇和山東舉辦了四屆。為促進國家歌劇藝術的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