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文學交流講座暨徵文獎頒獎禮昨舉行 香港文學館正籌建 擬明年4月開幕

「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大灣區文學交流講座暨大灣區文學徵文獎頒獎禮於昨日(22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會總召集人、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並在活動上宣布,在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關注支持下,香港文學館近日通過馬會的贊助,終於正式籌建。他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文學館設立在灣仔,預計明年4月開幕。

香港著名社會學家兼書法家金耀基題字的「香港文學館」標識。

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創辦「明月灣區」文學園地;第二部分是舉辦大灣區文學徵文獎,分別設立公開組、大學組、中學組,自2022年7月開始徵稿,共收到4000多份作品,涵蓋海內外作者。

大灣區文學交流講座暨徵文獎項頒獎禮上,獲獎學生、高校學者與主禮嘉賓大合影。(大公報圖片)

特首李家超在視頻致辭時表示,文字傳達思想,盛載情感,通過文學作品可以體驗各地的人文精神內涵。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整合大灣區多個城市的文學作品,並面向學生和公眾徵集文章,鼓勵參賽者以文學創作,描繪文化大灣區的故事。特區政府不遺餘力推動香港藝團和藝術家與其他大灣區城市交流合作,通過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優勢,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我鼓勵香港作家聯會繼續與政府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大灣區文化藝術交流打開新篇章。」

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灣區藝術家可通過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優勢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視頻截圖)

歷經18年爭取  作家「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園」

潘耀明在致辭中表示,在籌辦「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中邀請大灣區32個文化團體、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合辦或協辦單位,相信這是大灣區文化建設最具規模的一次融合,口碑極好。隨後他表示,期待這個開創大灣區文學的大合作、大融合的文化計劃,能夠繼續辦下去,並透露香港文學館終於正式籌建。他表示:「經過多年的爭取,在行政長官李家超的關注支持下,香港文學館近日通過馬會的贊助,終於正式籌建起來,過去散兵遊勇的香港寫作人,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園。」

潘耀明在現場向香港中通社記者憶述籌建文學館的艱辛歷程時,心情非常激動。他說,18年前,由香港作家聯會牽頭,香港30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簽署,倡議在西九文化中心建立香港文學館,「在這過程中包括饒宗頤教授、劉以鬯先生、曾敏之先生等14位簽署者先後逝世,連澳門也建立了文學館。」

潘耀明透露香港文學館近日正式籌建。(大公報圖片)

2022年5月,特首李家超尚未上任,潘耀明便已經寫一封《呼籲在西九文化區建立「香港文學館」》的公開信,他在信中強調:「文學是一個國家、城市的文化精神支柱和靈魂。作為國家新規劃之一:將香港打造對外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如果缺乏了文學這個重要元素,香港這棵文化之樹,將會是失血的、蒼白的。因為文學是原創的,戲劇、電影等等的表演藝術,基本上都是改編自文學著作。因此,給香港文學更大支持及提供更多資源,建立香港文學館,刻不容緩!」他並感謝特首重視此事,最終讓文學館得以籌建。

「文化大灣區」適逢其時  願為文學創作「搭台架梯」

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總編輯李大宏致辭時表示,《大公報》及香港《文匯報》均不遺餘力地為華語文學創作「搭台架梯」。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都是在《大公報》子報《新晚報》上首次面世。1933年9月,《大公報》設立《文藝副刊》,沈從文、蕭乾等先後擔任主編,胡適、巴金、老舍、茅盾等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熠熠生輝的諸多名家巨匠,以此為陣地進行創作。

李大宏表示,《大公報》及香港《文匯報》均不遺餘力地為華語文學創作「搭台架梯」。(大公報圖片)

李大宏表示,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的籌劃及「大灣區文學徵文獎」活動的舉辦,是從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出發,對嶺南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活動適逢其時,意義非同尋常。大文集團願意作為支持媒體發揮應盡之責,為更多有思想、有才華、有追求的年輕作者,提供更廣闊的創作園地。

香港文化委員會副主席王英偉來到活動現場。他表示,在其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任期內,能夠參與到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非常高興,期待大灣區文學有更好的發展。

王英偉期待大灣區文學有更好的發展。(大公報圖片)

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屬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邀約計劃,由香港作家聯會主辦,香港世界華文文藝研究學會承辦。出席本次大型文學活動的主禮嘉賓還有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張國義,藝發局副主席楊偉誠、行政總裁周蕙心、文委會主席羅光萍,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怡嘉等。

在頒獎典禮上,龔嘉盛、戴劍韜、吳光輝分別獲得中學組、大學組和公開組一等獎,大學組獲獎者戴劍韜是來自廣州暨南大學法學院的學生。他說,活動讓自己獲得了很強的文化認同感。提到大灣區文化,一般人可能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影視和音樂方面,戴劍韜希望大家今後能更多地關注文學的優美與魅力。

大學組一等獎獲得者戴劍韜說,此次活動讓他獲得了很強的文化認同感。(大公報圖片)

在文學講座上,來自港澳及內地多位高校學者同場交流,對大灣區文學的發展提出建議。大灣區是否有共同的文學?在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蔣述卓看來,大灣區文學是因粵港澳大灣區應運而生的,這預示着要跟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相匹配,都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組成部分。蔣述卓提到,大灣區文學是一個不斷建構和發展的概念。「從未來的建構角度來看,大灣區文學要秉持對嶺南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亦要尋找共識,得到一種文化認同。在藝術形式上,則要不斷地去探索,要有一種大膽創新的意識,去豐富我們粵港澳大灣區的藝術創新和審美的趣味。」

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黃子平、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白楊、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袁勇麟、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喻大翔、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燕麗、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凌逾、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慶妃、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講師徐婷等,亦出席此次講座。

(綜合大公報香港中通社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