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現實‧藝術──關於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三個關鍵字

楊輝

(香港文聯網按:第十一届茅盾文學獎已於8月11日公布結果,以得票多少為序,楊志軍《雪山大地》、喬葉《寶水》、劉亮程《本巴》、孫甘露《千里江山圖》、東西《迴響》五部長篇小說獲本届「茅盾文學獎」殊榮。本文作者楊輝乃評論家,也為本届茅盾文學獎評委之一,他從專家角度為簡略地五部獲獎作品作了導讀)

大略言之,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五部獲獎作品可以歷史、現實、藝術三個關鍵字總括。《千里江山圖》雖以具體歷史本事和人物起筆,卻虛實相生,於宏闊的視野中總體性地呈現了中國革命史震人心魄的重要一頁,為革命歷史敘事之典範;《寶水》是對新時代中國鄉村百年未有之歷史性變革的細緻書寫,晚近十年鄉村及其間人物觀念和情感之變,在此皆有細緻鋪陳,乃書寫正在行進中的生活現實之代表;《雪山大地》相容二者,既有對沁多草原生活史、開發建設史的細緻描畫,亦有對現實生活全新圖景的深情敘述,乃是從歷史到現實的宏闊呈現,具有多個時期多樣內容的貫通義。《本巴》、《迴響》在藝術性地表達民族歷史、文化、精神和生活經驗上,皆有不同意義上的藝術探索,故而二者可歸入關鍵字「藝術」中一併討論。

茅盾文學獎獎章。

此處所言之歷史,專指中國革命史。如題名所示,《千里江山圖》意圖展開的是革命史中重要一頁的宏闊畫卷,以1930年代主要發生於上海的一次事關革命力量存亡的歷史事件為藍本,書寫了以陳千里為代表的多個革命志士在極端年代的極端境況中與敵對力量鬥智鬥勇,最終完成上級交付的重要使命的過程。全書故事環環相扣、跌宕起伏且極富張力,對重要人物思想、心理及情感的描繪亦可謂細緻入微。其間大歷史與個人命運、家國情懷與兒女情長、生與死、愛與恨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在上海—廣州雙城的對照中,亦細膩呈現兩地民俗風物之異。於血與火的戰爭年代,英雄的無畏的選擇震人心魄也感人肺腑。作品厚實、飽滿,敘事頗有節制,不蔓不枝,故事行進有序而其後蘊含之境遇及心理卻渾然茫然,故而,全書有一種清晰與渾沌並在的美感。

孫甘露著《千里江山圖》,上海文藝出版社於2022年4月出版。

《雪山大地》起筆於1950年代末,大致收束於當下,其中所涉歷史時間頗為開闊。大歷史階段性主題常有與時推移的自然調適,其間人物攻堅克難、銳意進取創立偉業的不懈努力卻一以貫之。數代援藏幹部不畏艱苦之自然環境,以高昂的精神全心投入沁多草原的教育、醫療等等的建設之中,創造出了令人感佩的現實和精神成果。尤其重要的是,他們並非外在於草原,而是身、心、情俱入,敘述者和桑傑之子小才讓具有交互意義的身份認同,表徵的正是民族融合的美好現實。全書視域宏闊,文氣沛然,詩情濃郁,常有動人之筆,於細膩的日常生活敘述中表征歷史的宏闊之變,在歷史與現實的交互影響中彰顯時代發展不斷上出的力量。《寶水》及其作者喬葉。

楊志軍著《雪山大地》,作家出版社於2022年12月出版。

作為書寫正在行進中的社會現實的重要作品,新時代中國農村生活的豐富圖景在《寶水》中得到了可謂細緻入微的呈現。《寶水》以地青萍進入寶水起筆,移步換景,徐徐展開極具時代和現實意義的農村風景畫、風俗畫和風情畫。以孟鬍子、老原為代表的鄉建人物乃是與新時代相應之新人,他們充分感應時代發展觀念之新變,勉力完成農村新生活的新創造。婚喪嫁娶、世態人情,亦得到了極為充分的描畫。在延安文藝以降,尤其是《創業史》(柳青著)、《山鄉巨變》(周立波著)所開啟的鄉土書寫的歷史脈絡中,可以充分理解《寶水》的價值及其寫作的難度所在。不同於《暴風驟雨》(周立波著)以史詩性的剛猛之筆宏闊呈現1940年代中後期疾風暴雨式的革命歷史的表現方法,《寶水》近乎《山鄉巨變》對1950年代新社會的建設過程中新人之新觀念、新情感、新心理的不斷自我成就的細膩過程的藝術表達,論風格偏於中國古典文章柔性一路。論及周立波從《暴風驟雨》到《山鄉巨變》的風格的轉變,黃秋耘有言:「較多採用纖細的筆墨,對於時代風貌比較看重從側面來進行描寫,有關日常生活和風土人情,在書中佔有較多的篇幅」。這話可以直接拿來說明《寶水》的風格。從地青萍進入寶水起筆,幾乎巨細靡遺地呈現鄉間日常生活的細密紋理。婚喪嫁娶、迎來送往,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皆得到了頗為充分的描畫,四章一百二十節,如是一幅幅鄉村世態人情概略圖,大小合宜,纖毫畢現,自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喬葉著《寶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22年11月出版。

《迴響》亦寫現實,重心卻與《寶水》大異其趣。以「大坑案」為切入點,《迴響》於雙重意義上打開理解和勘探「世界」的路徑。一為冉咚咚自該案牽涉的數個人物的行為中抽絲剝繭,探幽發微,尋覓真相的過程;一為由此案的一個細節中牽出的慕達夫精神和情感生活問題且最終指向冉咚咚的家庭和情感的存亡,二者交互影響,共同構成這一部作品的複雜的內容。其敘事綿密,富有張力,表面風平浪靜而內裏波瀾萬丈,於廣闊複雜的生活世界和細膩幽微的內心風景的交互震盪中,盡顯外部世界的橫無際涯和內在世界幽深莫測。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者、理智與情感、表與裡、詞與物、罪與罰、愛與被愛皆呈現出無盡的闡釋的可能。東西因是回應着人類文學的核心命題——經由對人性的不懈勘探和對命運的嘗試性把捉,彰顯此在的人的限度與自由。朝向外部世界的探索容或有暫時的結果,面向內在情感和心理的省察卻難有定論。《迴響》故而不僅是內與外的迴響,亦是虛擬與現實的迴響,文學與其所表徵的生活世界的迴響。此迴響震盪不已,難有定時。

東西著《迴響》,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1年6月出版。

以類乎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的思維寫就之《本巴》,筆墨至淡而意蘊深厚,以簡喻繁,一多並在,可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嘗試性作品。核心人物及故事雖源出於《江格爾》,但內涵之複雜寓意卻具更為複雜之歷史、精神和文化內涵。本巴地方類乎烏托邦,承載着江格爾和他的族人恒久的夢想,卻也同時呈現出這種夢想的虛渺性質。赫蘭的遊戲和江格爾持續的夢中圖景,庶幾近乎人類文化努力的重要方向及其核心成果——在賦予無序的外部世界以意義和形式的過程中,必要的代價和必要的喪失。《江格爾》是夢,《本巴》的世界和它所召喚的讀者又何嘗不在夢中?時間和空間、歷史與現實、夢與真、文化和文明、自我與他者於此皆呈現出別樣的意義。《本巴》也因此秉有多樣的可解性以及向多元精神空間敞開的豐富可能。

劉亮程著《本巴》,譯林出版社於2022年1月出版

來源:中國作家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