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南 推動新時代文藝躍升新高度——記「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新時代文藝」交流研討會

10月18日,由中國傳媒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主辦的「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新時代文藝」交流研討會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從新時代文藝工作的視角,共同探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義、形成脈絡、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守訓出席並致辭,期待研討會的交流能夠加深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統性理解,探索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化路徑。

習近平文化思想與新時代文藝交流研討會現場。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守訓。
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裴鳴。

「習近平文化思想涵蓋哲學社會科學、意識形態工作、思想道德建設、新聞輿論、網絡資訊、文藝工作、文化遺產傳承、對外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串起了從一個思想點的原創性突破到多個思想點的原創性突破,再到思想理論體系整體性提升的思想發展軌跡,反映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理論成果在體系化、學理化方面日益完善的實際,標誌着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達到了新的高度。」」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徐粵春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將會使文藝方向更加明確、文化立場更加堅定、實踐路徑更加清晰、方法辦法更加有效。

中國傳媒大學文科資深教授、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主任張晶。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經典文藝形象』是具有鮮明新時代色彩的基本主題,也是習近平文化思想關於文藝的一個基本命題。經典文藝形象的外延超越以往文學敘事中的典型形象、典型人物。」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主任張晶認為,運用經典文藝形象的概念可以對新時代藝術精品進行概括。經典文藝形象包含着各個藝術門類的特性,同時以鮮活的直擊人心的形象喚起最普遍的審美共通感。經典文藝形象在審美接受過程中獲得最大公約數的審美認同,並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強烈的印象。經典文藝形象呈現出鮮明的中華文化辨識度。

 

中國視協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智鋒以視頻形式發言。

「文化自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兩個結合』等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是罕見的、重大的、新穎的,是代表着中國共產黨人理論創新能力的原創性觀點。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古今中外各種理論成果,特別是對新時代中國特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經驗梳理而來,按照我們自己的理念方式,以我為主、相容並蓄而提出的主體性思想。主體所朝向的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所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藝發展的靈魂所在。」中國電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智鋒認為,鮮明的原創性、主體性和時代性特徵,使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前沿的理論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原所長、黨委書記劉躍進。

「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刻,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建設方向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習近平總書記在繼續堅持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設方向以外,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增加了三個面向,即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三個面向』尤其具有時代的意義。為了實現這『三個面向』,我們要回到最基本的問題,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歷史現場。中國人的批評、研究、創作最與眾不同的是歷史的、辯證的、唯物的眼光,這是我們的看家本領,是我們一刻都不能放鬆的東西。」」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原所長、黨委書記劉躍進認為,毛澤東提出文藝為甚麼人的基本立場,新時代文藝必須牢牢堅持,還要面對如何為人民的關鍵問題。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中心特聘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山東大學)基地主任、山東省評協主席范玉剛。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中心特聘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山東大學)基地主任、山東省評協主席范玉剛認為,二十一世紀文化和科技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使文化走到歷史的前台,全球化運動也以文化、文明為軸心展開,構成一種新的動力機制。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合乎歷史趨勢的內在邏輯。處於這樣的時代我們需要甚麼樣的文藝呢?範玉剛進一步闡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和新時代文藝的關係,在人類文明能否躍升的十字路口,需要樹起一面文明的旗幟,「今天需要的是能夠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文藝,文藝的落點要落在能以高品位精神食糧的有效供給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以文藝精品創作和對文藝人民性的堅守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助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昂揚奮進的文明中國形象,以對當代文藝的經典化追求和勇攀藝術高峰追求和勇攀藝術高峰為新時代定格。」范玉剛談道。

《中國藝術報》副總編輯余寧。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統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中,文化建設是重大的任務,也是強大的思想保障。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篇章,又涵蓋了包括文藝工作在內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各領域、各方面,對於文藝理論評論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貫通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準確理解其核心要義,領會其蘊含的學理哲理,深化對新時代文化建設和文藝工作規律性認識。」《中國藝術報》副總編輯余寧在發言中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並由此暢談了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認識。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永清。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我們的文藝學和文學研究領域,在學理上受到伯明翰學派、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便有了當代文學研究的『文化轉向』。如今的文學研究如何建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高度上,並在具體的實踐中把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理和其有效的實踐性呈現出來?這是我們做學理研究工作要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習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對於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的挺立具有標識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永清引申出文學研究如何能夠在此背景下呈現出新的時代風貌以及文學應如何折射文化的問題。

《文學遺產》代理主編孫少華。

為擺脫西方學術單方面影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已開始從理論層面系統地構建中國學術的三大體系。《文學遺產》代理主編孫少華認為,單靠某一個學科很難深入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學遺產》希望在打破學科區隔的基礎之上,融合文史哲、民族學,研究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從歷史邏輯的角度,我們要梳理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出的歷史過程,尤其是總結中國共產黨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百年歷史探索過程;從實踐邏輯的角度辯證分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從理論邏輯的角度系統總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當中的中國經驗、中國特色、中國學派和中國傳統,提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理論、概念和體系。」孫少華談道。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于九濤。

「我們需要用學術化的表達、創造性的分析、更多的概念去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這是當下學界很重要的工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于九濤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可以解決當下所面臨的難題和困境,指引着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產業、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播等多方面的發展趨勢。于九濤還從人機對話、深入互聯網是深入生活的重要部分等方面論述了理論落地等實際問題。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副主任戴清。

「和中國式現代化如影隨形的是物質、器物的現代化,體制的現代化,更重要的則是人的觀念的現代化,我們在創作當中繞不開『立人』的主題。」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中國傳媒大學)基地副主任戴清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關注「立人」,有着最廣闊的覆蓋面、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以及現實的迫切性和前沿性。她指出,從影視創作領域到高等教育領域,都離不開要讓人在社會發展當中成為有文化自信、有自尊、有職業倫理、有作為有追求、有審美趣味的個體。在影視創作題材不斷拓寬的同時,文化視野和觀念創新需要貫徹在整個創作體制、創制流程各個環節的協同更新、綜合提升上。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副主編孫秀昌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集中論述了能夠重塑社會文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體部分,充分挖掘傳承這些迄今仍在養潤民族之根的生命智慧、活的基因,不僅可以進一步增強文化主體意識,還可以為中華文脈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陳友軍認為,要通過強化人物內生的主體性來塑造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以此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王永提到,歷史中包含着一個思想的景觀化歷程,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景觀變化將是人民性和審美性相結合的,需要我們提升景觀觀察和景觀表達的意識。以景觀之眼看待宣傳文化和文藝表達的使命,具備景觀意識去傳播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於增強文化自信自強,提升文化軟實力,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提高傳播效能有重要意義。中國傳媒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趙瑩從秉持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高度使命感開展文藝研究與評論工作,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地加強文藝評論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加強構建中國特色文藝評論學理體系、話語體系和評價體系三方面論述了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體會。

來源:中國藝術報微信公號(作者:馬李文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