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如何「破圈』 賦能文旅融合 成就「詩和遠方」——第13届國際馬戲論壇落幕

10月21日,由中國雜技家協會和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北省藝術中心、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研究院承辦的「第13届國際馬戲論壇」在石家莊圓滿落幕。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協主席、河北省文聯主席邊發吉,中國雜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唐延海,中國雜協副秘書長劉揮,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李新傑,河北省文化和旅遊研究院院長趙慧麗等領導,來自國內外雜技馬戲專家以及第19届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與會代表共百餘人參加了論壇。

論壇邀請了來自匈牙利、澳大利亞以及中國的九位中外雜技馬戲專家圍繞「節慶活動賦能文旅融合發展」發表主旨演講,就深挖雜技馬戲文化內涵,不斷創新發展,打造雜技馬戲節慶品牌,融合旅遊文化產業,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業態等進行探討、建言獻策,展望雜技馬戲界的「詩和遠方」。

第13届國際馬戲論壇開幕現場。

一、依文化根基,賦能文旅融合,扛鼎時代重任

唐延海在論壇致辭中表示,雜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擁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在文旅不斷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雜技藝術需順應時代潮流,依託文化根基、創新創作、打造品牌節慶活動,在新時代構建新的業態,提升新的動能,煥發新的魅力。

河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戴建兵通過梳理中國雜技與西方馬戲交流互鑒發展歷程,表示中國雜技歷史悠久,滋養着中華民族深沉敦厚、執着奮進的精神追求,溫潤着老百姓和諧進取、剛柔相濟的審美情趣,凝結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粹,傳遞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雜技擁有天然的世界藝術屬性,沒有語言和文化隔閡,一直是海外觀眾接觸、認識中國的前沿窗口。打造雜技節慶品牌,推動雜技藝術產業升級,與旅遊業緊密結合,可以實現共贏發展。

來自澳大利亞的世界馬戲聯合會主任、澳大利亞國際馬戲節藝術總監詹思敏‧斯特拉佳則表示,馬戲藝術在國際上亦得到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世界馬戲聯合會作為聯繫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國際馬戲組織,一直致力於促進馬戲藝術發展和馬戲文化保護,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和舉措,包括成立國際馬戲學校聯盟,助推馬戲教育和理論研究;打造「世界馬戲日」品牌活動,提高馬戲藝術國際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每年均有來自60多個國家100多個馬戲團體組織相應慶祝活動;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協助各國將馬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智利、瑞典、芬蘭、匈牙利、荷蘭、德國,以及比利時的瓦隆尼亞等國家和城市已成功將馬戲相關藝術申遺,受到國家和地區政府的扶持和保護。

邊發吉表示,當前社會,全球雜技藝術展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雜技節慶活動通過創新手段將豐富的文化內涵融入雜技的表現形式中,再結合其他姊妹藝術,打造出全新感覺的、富含後現代意味的綜合藝術模式。這種模式滿足了不用群體的需求,吸引了更多遊客的參與,進而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實現了全球範圍內文化旅遊資源的共用。

第13届國際馬戲論壇現場。

二、打造雜技品牌,科學傳承創新,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雜協副主席,黑龍江省演藝集團董事長薛金升表示節慶活動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傳承的途徑、創新的載體和交流的紐帶。特色節慶想要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品牌化發展之路。品牌的傳承與創新應該遵循五大原則,分別是實事求是、古為今用、立足本土、放眼國際、注重效益。北京民生智庫副總裁兼文旅研究中心主任熊山華曾在原國家旅遊局就職30餘年,對中國的旅遊發展,尤其是旅遊目的地行銷以及旅遊國際合作方面有着深刻的瞭解和豐富的經驗。他通過列舉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貴州台江村BA、西班牙奔牛節、西班牙番茄節以及意大利威尼斯狂歡節等實例,表示打造節慶品牌,應該深挖本地區獨特的文化標識,在設計上要賦予傳統節慶活動新創意、新內容、新體驗以及強化其藝術性、欣賞性、娛樂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等。對於國際知名馬戲品牌活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原匈牙利文化國務部部長、布達佩斯馬戲節主席皮特‧費科特深有感觸,他向大家列舉了20餘個國際知名馬戲節,並表示舉辦國際馬戲節對提高地方知名度,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以及提高市政建設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譬如布達佩斯在1月份一般是旅遊淡季,但是由於國際馬戲節,其豐富的文化活動,吸引了10萬餘遊客,致使酒店緊俏,餐館客流如潮。

李新傑則表示,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是中國雜技藝術領域舉辦歷史最長的國家級國際性藝術賽事品牌活動,36年來始終為推動城市建設發展,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助推文旅消費升級持續賦能,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中國旅遊協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則對節慶品牌的打造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即從「節慶」到「節日」。他認為節慶活動與在地文化是一種魚與水、木與根的關係。獨特的在地文化是節慶活動的靈魂,節慶活動是展現和傳播地方文化的載體,社會的廣泛參與是節慶活動持久發展的原動力。在舉辦「節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居民參與的形式和特點,只有融入居民生活的「節慶」,才能贏得人們的認可,使「節慶」成為「節日」,達到政府與居民「文化共情」,這樣「節慶」才會有吸引力、生命力和持久力。

出席第13届國際馬戲論壇的嘉賓大合照。

三、數字技術賦能,因勢利導,雜技文旅融合未來可期

擁有成功打造「絲綢之路盛典系列」旅遊文化演藝產品經驗的吐魯番歡樂盛典旅遊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忠益表示,隨着數字技術的融合,旅遊演藝觀演關係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由原來鏡框式舞台演出、戶外實景演出,發展到現在沉浸式體驗演出。傳統雜技依托快速發展的現代旅遊業,以旅遊演藝為載體,可以實現跨界深融、破圈生長。曾主持規劃和設計開發全國旅遊黃金周假日預報系統、目的地行銷系統等多套資訊管理應用平台的文化和旅遊部資訊中心副主任信宏業則表示,節慶是區域文化的表現形式,應文化賦魂,科技賦能。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智能服務;運用大數據定向分析,精準施策,有利於節慶活動催化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戴建兵表示利用互聯網和大眾傳媒不斷拓展雜技傳播管道,在專業化基礎上用青春化、現代化、融合化的話語升級呈現,在創作中積極融入「用戶思維」,探索雜技與新媒體的融合形式和傳播規律,創新傳承中國雜技千年文化,實力推動雜技藝術跨界發展。

對河北文旅產業有深度研究的河北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員、河北省文化和旅遊智庫專家梁勇表示,吳橋雜技是從歷史走來的中國智慧和中國藝術,當年的吳橋雜技藝人們就是沿着大運河,北上南下,傳播到京津和江南,隨着絲綢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走向海外。如今,隨着「一帶一路」的延伸,以及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實施,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蒙俄三國合作申報「萬里茶道」世界文化遺產工程等,吳橋雜技因勢利導,不斷賦能科學技術,優化結構,壯大產業,繁榮國際交流,雜技賦能文旅融合大有作為,未來可期。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文化和旅遊相扶相依,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從文旅產業鏈發展規律來看,文旅融合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這為文旅融合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而節慶作為大型的文化活動,將成為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當前文化旅遊黃金發展時期,雜技藝術不僅要不斷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更多優秀的服務和作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豐富需求,還要承載起文化強國的使命,在文旅融合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據介紹,國際馬戲論壇創立於1999年,每兩年舉辦一次,是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重要活動,也是雜技節的特色項,更是國內外雜技、馬戲界人士融會溝通、共謀發展的資訊平台。一直以來,世界馬戲發展的新理念、新創意也在這裡交匯碰撞,對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起到了積極作用。

來源:中國文藝網(作者:李曉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