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回應《施政報告》有關文創產業發展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上月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被外界認為內容全面而充實,涵蓋方方面面,評價正面。例如在推動文創產業發展,其中為「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共注資43億元,政府並打算提供最高1000萬元的資助,以及額外500萬元以配對私人資金,分別培育香港的世界級演藝及國際文化品牌,支持本地大型重點表演藝術創作,吸引外地人士來港欣賞等。

進入二十一世紀就是知識經濟時代,文創產業不但可提供國家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契機,更能加強社會凝聚力,總體效益不容忽視。其實,如果香港特區政府要發展文創產業,深入認識並了解自身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推廣中華文化的最佳場地。(香港文聯網)

以香港電影業為例,曾被譽為「東方荷里活」,香港電影走過的足跡,就是成功把中國傳統文化結合香港電影的娛樂文化,借助電影的影像 、聲音等元素 ,伴隨着香港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逐漸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身份。例如由1913年的《莊子試妻》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黃飛鴻》系列電影,表現出鮮明的倫理警示意識,甚至彰顯出傳統仁義道德儒家文化的俠義形象,對香港民眾具深層吸引力。

這階段以中國主流文化的理念作為香港電影的主體表述,基本上是在香港地區拍攝中國電影,如具有代表性的邵氏、電懋的國語片在六十年代達到了高峰!加上四五十年代,有些南來内地知名學者、作家超过數百人,如蔡元培、郭沫若、茅盾、蕭紅、戴望舒,乃至後來的金庸、倪匡等等,那些南來文人的經歷,不單成為香港電影的題材,有些文人更投入教育事業,引領香港人文文化風氣,又例如導人「向善」、「向上」的傳統道德教化、儒家價值取向和《周易》追求向上精神等在香港生根發芽。

到了七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當時的港英政府也對香港文化的獨特性網開一面,本土意識開始抬頭,但中國人始終是香港社會的主要群體,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仍然影響香港電影文化的內涵。到了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透過批判反襯出「向善」的積極意義,如爾冬陞的《癲佬正傳》、張之亮的《籠民》、劉國昌的《童黨》等影片。又如在《新難兄難弟》中 ,梁家輝飾演的楚帆的口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目的是宣揚相互幫助、互相分享的精神。

此外,在聚焦社會問題時,香港電影偏重於城市人物的描述,包含着在底層謀生的小人物頑強信念、拼搏意志等向上精神,是香港經濟起飛的重要精神支柱,香港電台拍攝的電視劇集系列《獅子山下》及楚原執導的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代表,這種不畏困難的樂觀精神深深地影響着香港人!甚至在當下的香港電影創作中,如《哪一天我們會飛》、《王家欣》、《七人樂隊》 也都在某種程度講親情、愛情、友情故事,乃「懷舊情懷」的延續。此外,《 花椒之味 》、《 金都 》 等電影從女性視角對傳統家庭關係重新審視和解構,呈現出對傳統倫理秩序的現代性反思。

2019年公映的港產片《 花椒之味 》劇照。

然而,昔日在港的「南來文人」年代已過去,以往,由港英時期到回歸後的特區政府都很少關注培養中華文化。長久以來,香港的教育制度和課程發展是典型的英式教育,例如香港的視藝科課程發展主要以西方藝術為主,很少關注中國藝術的內容,並且課程採取「放任」,且沒有要求學校切實施行的態度,在沒有足夠的行政規範支持,又欠缺強制的課程綱要和教科書下,任由學校自行安排視藝課程,或由老師決定如何教!在這情況下,視藝科老師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關鍵,可是師資培訓的大學提供相關的課程都側重於西方藝術,乃至回歸後,情況也未有改善。

近日筆者訪問了幾位中學校長、視藝中小學老師及大學教授,他們都指出現在的視藝科教材仍然以西方藝術為主,中國藝術的知識及支援不足,講授中國藝術相關內容比較困難,因為教師本身沒有得到正規的中國藝術培訓教育,即使自己想去進修,也要獲得學校政策的配合,並且很難找到相關中國藝術作為教學參考資料等。

另外,中大藝術系榮休教授莫家良指出,他於2018年退休,在中大教學超過30年,多年來,莫教授觀察到入讀中大藝術系的學生幾乎都沒有中國藝術的基礎訓練,無論是回歸前或回歸後,情況都是一樣。

可以了解到在「教」與「學」的軌跡上,教師本身的知識、技能、態度及價值觀等,對教學的成效至關重要,政府必須正視!那麼,現在政府除了提供資助業界發展產業及開展與內地的交流合作外,長遠來說,如何培育本地人才?相信教育當局除了研究如何在中小學課程中推行中國藝術的方針、方向及可行性外,也可以與大學一起探討如何培訓老師配合當局的政策,也可考慮邀請藝術家協助現職教師進行教學等。另外,由於中國文化藝術範圍廣泛,所以,可以先集中在中國書畫作為開始培育學生,因為中國書法是我國獨創的傳統藝術,並且書畫同源,學生除了學習書法外,也可以學習國畫。提高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認知,就是從興趣開始,在耳濡目染下,再去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文化!

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我們感到特區政府積極有為的態度,但在發展文創產業時,文化是基礎,我們需要建立自己完整的文化理念,才可以成功發展具獨特意識的產業,回顧過去,港人一直被中國文化所帶動,這種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就是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期待各方共同努力,延續我們「獅子山精神」的文化力量,加上本身地域上的優勢,香港一定可以再創奇蹟!

(作者陳雪儀是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會員,該文原刊巴士的報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