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為建築留影 建築為歷史作證 :「百年嬗變」穗港雙城名師攝影展正舉行
雷詩琳
所謂有圖有真相,攝影被視為是客觀記錄真實存在的一種方式,是一種記錄歷史的工具。但是,不同的攝影師呈現的攝影作品,甚至同一位攝影師在不同時期或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同一個物件也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現正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行的 「百年嬗變‧穗港雙城百年光影看變遷」攝影展就是攝影藝術這種功能的體現。展覽將持續至11月30日。
「百年嬗變」攝影展由香港文聯、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共展出穗港澳三地攝影名師285件作品,通過今昔攝影圖對比和新舊建築物對照,在呈現城市的發展變化的同時,也展示穗港兩座南方大都市的軟硬聯通和民心相通的圖景。攝影展獲香港中聯辦宣文部和澳門中聯辦宣文部指導。
出席展覽開幕禮的主辦方代表和主禮嘉賓包括: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副部長張國義、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廣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副主任柳劍能、香港文聯執行會長李秀恒、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許芳、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吳德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 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執行主席馬浩文、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會長陳炳忠。
同處大灣區中心城市的香港和廣州同根同源,不但地脈相近,人緣相親,亦同聲同氣,在近代百年史上,兩地民眾交往頻繁;在改革開放45年的進程中,香港作為內引外聯的窗口和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雙方的聯繫與合作更緊密;今日,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宏圖下,穗港雙城的聯通與合作發展更出現了質的飛躍。
誠如馬逢國在致辭時所說,香港和廣州有很多共通之處:同說廣東話,都是「因水而建」的城市,兩城都有港口,也有許多類同的建築──香港旺角一帶的保育建築物「雷生春」、上海街「騎樓」與廣州的「上下九」一帶的建築「似曾相似」,到了春天,廣州的市花木棉也在香港遍地開花…..
他表示,攝影展曾在廣州展出,獲得高度評價。現在移師香港舉行,是希望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通過攝影師鏡頭了解國家改革開放歷程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聯動發展,增強對祖國的了解和認同感。
柳劍能則在致辭中表示,今年年初,廣州啟動「羊城嬗變‧廣州百年百棟建築看變遷」粵港澳攝影家拍攝創作活動,三地名師拍攝廣州建築,以腳步丈量羊城風貌,用鏡頭捕捉城市變遷的軌跡。而本次香港展覽不僅涵蓋之前活動的精華作品,並聯合更多港澳攝影師,通過作品展示兩座城市的面貌特徵和文化特色,十分有意義。他希望展覽能引起香港人多到廣州和內地走走、看看,親自感受廣州的變化。
身為展覽承辦方代表的陳炳忠則指出,穗港澳攝影家们以影像直觀、真實、形象的視覺藝術语言,用心、用功、用情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呈現不同時期的標誌性建築,反映廣州和香港百年發展軌跡和社會變遷。「讓生活在這两座城市的民眾,尤其是年輕的一代,真確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展現的活力和生機,同時讀懂歷史,並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更了解自己城市的昨天與今天,珍惜當下,更加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
本次攝影展分為廣州篇和香港篇兩個主題展區,廣州篇涵蓋「探脈城 見古今」、「大潮起 氣象新」、「煙火地 活力城」、「向未來 天地寬」,以不同主題和角度着重表現廣州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活力;香港篇則以「思昔」和「感今」而分,透過新舊建築物照片對比香港的變遷。
值得一提的是,攝影展呈現了兩座城市的個性和共性,既有老一代攝影家在膠片年代留下的珍貴照片,也有以新拍攝技術如無人機拍下的獨特鏡頭,作品呈現的角度、風格各異,在紀實地反映城市的多元時,也表現了攝影藝術的創新美感──鏡頭下的建築不但是歷史的見證者,同時藝術品本身;部分作品以燈箱形式呈現,令拍攝對象、地點在光影映照下,充滿立體動感。下面是展覽現場和部分展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