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設計師林輝愛玩黑色幽默 趣怪鮪魚持刀勸喻惜食

來源:香港文匯網

在銅鑼灣新開幕的Amaz By Lokianno藝術玩具展覽商店首次見到本土玩具設計師Chino Lam(林輝)的作品,一隻隻魚怪頭尾之間夾着三塊肥美肉片,頓覺幽默趣怪,很想聽他講述設計背後的理念和故事。而原來幽默趣怪只是他個人和作品的表達方式,箇中蘊含的深意涉及如「以食物之怨氣勸喻惜食」與「管中窺豹未知全貌」等,如同講笑之後的一本正經,絕非說教。

代表食物之怨氣的「JIRO魚次郎」。

在Chino眼中,這間藝術玩具展覽商店如同一場玩具展的縮影,在設計師因疫無法飛赴世界各地參展交流的當下別具意義,同時也使玩具愛好者有機會共賞設計師們的新舊作品。今次開幕展不僅展出Chino的多款非賣品搪膠,更設「豆芽水產祈福寺廟」及「JIRO魚次郎」模型裝置,「見到大家都是在自己的corner展示作品,我覺得不好玩,要玩自然要玩到盡,我永遠都想做和別人不同的東西。」「祈福寺廟」的設計概念由此而來,其中魚神的原型來自惠比壽,內備籤筒,可供人求籤祈福,「大家都好喜歡玩抽籤、抽獎、抽玩具,所以我設計每個人都有一份籤文解析和貼紙紀念品,讓大家都開心些,即使抽不中也有東西可以帶走。」

Chino Lam專為今次展覽開幕設計「豆芽水產祈福寺廟」。

目睹浪費 食物靈感爆發

面對七隻威風凜凜的魚神及供品許完願,轉身卻正對「JIRO魚次郎」的閃亮刀尖——與眾多色彩斑斕只覺可愛的鮪魚搪膠公仔不同,這條魚的肉片分外像真,如同即將擺碟的魚生刺身。Chino令自己的代表作品手持刺身刀,實象徵了食物之怨氣——他親眼見到很多人點單超量魚生刺身山,只為影相打卡發上網,對食物則只是淺嚐幾口,問詢幾次才收拾枱面的侍應,還有廚房不停切刺身的廚師,都彷彿在為浪費食物搖頭嘆息。如若食物的怨氣有實體,或許也就是這個模樣。

搪膠魚怪主角名為「鮪魚前輩」,它的同伴還有鮑魚、龍蝦、章魚,共冶為一份「大豆芽水產」之「海鮮盛宴」。的確,Chino的創作靈感多來源於街市魚檔,他從小愛賞魚也愛食魚,對各種魚類的名稱特點如數家珍,繼而開始養魚,創立品牌後更可專心畫魚,將愛好與專業融會貫通。他每年孜孜不倦因應節日設計新款搪膠,奔跑於潮流玩具設計之路,從未停歇,「因為我們做的是潮流玩具,所以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節日可能都會推出新產品,比如當你在黑色星期五抽中我們的新玩具,那這日是好還是不好呢?」他從來認為玩具設計師還需具備幽默潛質,「幽默感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處理得不好就會乞人憎,當你的作品期望帶給人幽默感,大家又可以接受,那你就可以繼續幽默下去。」

 

為何喜食魚卻厭魚全貌?

雖然與日本文化息息相關,但鮪魚搪膠設計理念的由來,卻無關乎核污染食材安全或環保意識等大道理,而是別具煙火氣息,Chino憶述:「有一日我想做一隻怪獸的figure,周圍去找靈感,在超市排隊買魚生,前面有幾位女仔在選購魚生,突然見到魚頭,大呼噁心。我才發覺原來很多人都喜歡食魚生,但卻不知道魚原本的樣子,甚至憎惡魚本身;還有一次和來自德國的塗鴉藝術家在日本餐廳食飯,明明食魚食得好開心,見到一道燒魚頭,他即刻吐出來,說這是在水族館才能見到的生物。我便決定用魚做主題,反思人類的這種奇怪反應。」

他稱,如今的成品已是經過數次修改和調校,無論是鮪魚的形象還是肉片的數量和厚度,都成為了自己眼中最和諧的模樣,「設計不需要太過火,到位就是了,就覺得是它了。」鮪魚搪膠系列從這裏開始發展壯大,「鮪魚前輩」有了自己的水產親朋好友,還發展出動物園、外星人等系列,每個系列的設計靈感既來源於生活,又別有寓意,例如動物園系列,他這樣說:「人類如果有壞習慣或者做錯事,就會被人罵,但如果相同的事情是由動物來做,似乎就又什麼都可以了,甚至覺得很可愛。譬如我打爛水杯家人會罵,但如果是貓整爛東西又會被接受,如果人戴上動物頭套,是不是做什麼都可以呢?」

除鮪魚外,Chino亦有設計其他形象。

每個小人物都值得被重視

Chino早年與製作人Clinton Kenny、雕刻師Seanjob共同組成「大豆芽水產」,這個搪膠界的人氣新品牌之名,來源也並不簡單。大豆芽是街市的平價物,玩具亦為「微不足道」的小物,他自詡為「大豆芽社長」,謙遜中帶點幽默,而這位「微不足道」的社長卻於2017及2018年榮獲美國玩具大獎「Designer Toy Awards」。即使選擇與其他卡通合作,他也更偏愛配角,如設計一隻「鮪魚大番薯」,而不是老夫子,「一套完整的作品,配角也很重要,如《老夫子》中如果沒有大番薯和其他配角,是做不出那麼多故事的。」

在《老夫子》的角色中,Chino更愛大番薯。

他曾任職於日本知名玩具公司做平面設計,在數次的參觀學習中獲益良多,繼而在自己的玩具設計中也融入浮世繪和書道元素,還有以《山海經》中的天地神獸為藍本創作的「山海GANG」系列,「其實浮世繪的海浪在《山海經》中已經出現,書道也源自中國,我們要銘記自己的傳統。」而未來,他也將嘗試在設計中融入更多如飲食文化等的本地元素。

相關文章